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8年11月12日 星期一

不止步 为创新(初心能见)

——记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东北院原副总工程师郭晓克

■本报记者 樊桐杰 《 中国能源报 》( 2018年11月12日   第 28 版)

  郭晓克近照
  东北院/供图

  当记者在中国能建规划设计集团东北院(以下简称“东北院”)见到郭晓克时,他刚刚从北京出差返回。飞机一落地,又马不停蹄地继续“700摄氏度超超临界机组高温蒸汽管道及管件”研究,随时准备再次出发。

  眼前的这位电力专家谦和儒雅,瘦削却很精干,头发纹丝不乱,说话声亮气足,思维清晰缜密,举手投足间透着沉稳和自信。“从事电站设计工作36年,我始终认为,创新是最重要的。”郭晓克说。

  “高考改变了我的命运”

  1974年高中毕业后,郭晓克进入长春市第二轻工机械厂,做起了机修钳工。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郭晓克抓住机会报名,后来成为当年厂里唯一考上大学的工人。

  “我的数理化成绩不错,被吉林电力学院(东北电力大学前身)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录取。”回忆当时的情景,郭晓克历历在目,“当时的高考形势不像现在这么紧张,我每天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复习,心态还是不错的。毋庸置疑,是高考改变了我的命运。”

  四年里,郭晓克如饥似渴地吸收知识,如琢如磨地进行实验,奠定了扎实的学科基础。

  1982年毕业后,郭晓克被分配到东北院,开始了倾尽一生的事业。

  初入工作岗位,他向师傅虚心请教,白天勤跑现场,晚上挑灯夜战学习管理知识,很快从工程师成长为技术负责人。

  伴随改革开放的脚步,我国电力行业对外技术交流日益增多。1993年至1994年,受原电力部委派,郭晓克到法国STEIN工业公司学习。“这期间,我们参观了丹麦40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英国燃机电厂等多个当时世界领先的工程,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从设计技术到管理模式、理念、工作习惯,都受益匪浅,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循环流化床技术的研发作了技术储备。”郭晓克如是说。

  上世纪80年代末,ABB公司向东北院提出采用全三维设计合作建设合肥发电厂的要求。

  彼时,三维设计在我国还是个新事物,对东北院来说更是“头一遭”。对照合同要求配备软件、设备、人员等多方面条件,东北院从零开始开发三维设计,最终在该电厂成功应用。

  首战告捷,郭晓克再接再厉,牵头带领东北院全面开展三维设计,建立起以总承包为方向的精细化设计平台,打造出纵向数据协同、横向专业协同的工作平台,实现了全厂区、全专业、全流程三个方面的设计集成,使东北院设计精细化水平不断提升。

  “三维设计和手画完全不一样,1:1设计,可以检查碰撞、模拟检修、设备拆装等,非常智能,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设计质量。”郭晓克说。

  “创新更需要严谨求实的态度”

  采用空气冷却系统代替循环水冷却系统,是解决多煤少水地区火电建设的有效途径。但直到2003年,大型火电机组直接空冷技术还一直被国外垄断,2台600兆瓦火电机组采用的进口空冷设备需要4至5亿元资金投入,代价颇高。

  2003年,中电工程牵头启动通辽600兆瓦直接空冷国产化示范工程,开始了空冷机组国产化研发历程。郭晓克作为项目副经理全程参与。

  创新,意味着要征服一系列从没碰到过的棘手难题。“无先例可考,无经验可循,资料又相当匮乏,在空冷系统的优化选型、大型排气管道设计和大型空冷平台结构设计等关键技术问题上,我们遇到了很大阻碍。”郭晓克心中憋着一股劲,“但一定要攻克它。”

  为此,他充分发挥在管道设计方面的能力,联合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建筑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研究人员,共同开展物理模型、数学模型试验,完成了空冷岛的初步设计,并制成标准。

  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该项目实现了我国大型火电机组直接空冷自主化设计,打破了国外垄断,降低了工程造价,社会经济效益显著,获得了2009年度电力行业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第14届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金奖和2010年度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空冷机组百万千瓦耗水率非常低,不依赖水源地选址,对于内蒙古生态环境保护起到了很大作用。目前内蒙古采用的几乎全是空冷机组。”郭晓克自豪地说。此外,他还作为主管总工程师,主持了营口2台60万千瓦超超临界工程、霍林河发电厂新建工程2台60万千瓦亚临界(空冷)燃煤机组等多项国家大型电站项目的设计工作。

  继空冷国产化设计后,郭晓克又将目标投向了褐煤发电。能不能在实现预干燥的同时,完成褐煤中的水回收,从而创造出一种高效、清洁、节水的褐煤发电系统?

  2010年,在郭晓克的主持下,“基于高水分褐煤预干燥提质及水回收技术的火力发电系统”科研项目很快立项。此后,他带领设计团队,研究褐煤发电系统工艺流程,开展了系统优化及适应条件研究、干燥后的煤粉混合物组成理论研究等多项课题研究工作。

  在大量实验和设备研发的实践基础上,“煤中取水”高效褐煤发电技术研发成功,并取得多项发明专利。2014年9月,“煤中取水”试验项目在汇流河发电厂取得成功,并顺利通过专家组评审。

  作为技术带头人,郭晓克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有口皆碑。“褐煤风扇磨仓储式干燥及水回收系统在完成了理论验证、数值模拟、实验室试验后,研究团队大部分成员认为可以推向市场,应用于工程实践。郭总却认为时机还不成熟,必须在同类型机组试验、测试取得第一手数据比对后,才能保证系统的正确性。”东北院副总工程师裴育峰回忆道。

  “创新更需要严谨求实的态度。设计、计算、图纸等,件件都要仔细推敲、反复论证。”郭晓克说。

  “企业发展了,个人才能发展”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全国电力勘察设计行业资深专家”“中电工程特级专家”……谈及获得的荣誉,郭晓克摆摆手,十分谦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行业发展成果巨大,机组容量、参数不断提升,技术水平持续提高。”他深有感触地说。

  作为新中国诞生后成立的第一家电力勘察设计单位,伴随时代发展,东北院主动适应能源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之路越走越宽阔。

  “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创新。”郭晓克说,东北院参与了电力行业众多标准、规范的制定。其中,他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的《火力发电厂汽水管道零件及部件典型设计》(2000版)经全国电力规划设计协会批准发布实施,使火力发电厂汽水管道的设计、制造和安装标准化成为可能;主持编制的我国第一部《电厂动力管道设计规范》和《压力管道规范动力管道》也已全面实施。

  电力事业需要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因此,作为前辈的郭晓克对年轻人总是毫无保留,悉心培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机遇,现在的年轻人赶上了最好的时代,要勇于创新、勇于进取。”

  “郭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思维活跃、敢创新,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东北院工程建设分公司项目经理孙洪民说,“我作为项目经理负责的第一个项目就是由郭总主管的,从策划、启动、现场收资、方案评审、报告编制直到设计成品交出的全过程,郭总每一步都亲自把关,不厌其烦,倾囊相授,使我很快适应了从设计到管理的角色转变。”

  如今,已经退休的郭晓克重新回到工作岗位,继续从事着他热爱的电厂设计工作。“企业发展了,个人才能发展。东北院给我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我还想为‘她’再多做点事情。”

不止步 为创新(初心能见)
丝路赤子心如故(关注)
中国能建7人获“2018年度中国电力科学技术人物奖”(资讯)
“能建杯”职工男子篮球邀请赛落幕(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