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开始引领未来出行的大趋势。在此背景下,探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进程与趋势,进一步探索未来出行方式,已成为行业共担的责任。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到底何时是关键转折点?未来的出行方向究竟是什么?
汽车动力加速电动化
国家信息中心的数据统计显示,目前我国的千人汽车保有量为150辆,而总汽车保有量在去年就已达到2.1亿辆。“在我国汽车保有量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为了减轻对石油的依存度,我认为必须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长明表示。
据记者了解,历届的工业革命都是由能源、通讯、交通三者的颠覆性技术率先突破而引发的,但汽车动力技术电动化的进程却不同寻常。“它不是基于技术本身的正向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拉动而出现的,而是出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紧迫性和对持续发展的担忧,从而使诸多国家的政府不断出手干预市场,以此达到汽车动力技术电动化的目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表示。
目前我国已陆续出台了不少鼓励企业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政策,如上半年被讨论得异常热烈的“双积分”政策。与此同时,不少国家还制定禁售传统燃油车的时间表,如2017年11月欧盟委员会提出的新二氧化碳排放标准。该标准显示,到2025年新的汽车每公里二氧化碳排放将要减少15%,至2030年再减少30%。
“这意味着2021年汽车的碳排放将降低到95克/公里,届时每公里超1克要罚款95欧元,可谓是全球最严的排放法规,目的就是倒逼汽车动力技术的电动化。”陈清泰指出。
竞争加剧
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企业和市场也在逐渐发挥作用,不断推进汽车电动化。
“随着后补贴时代的到来,电动汽车的市场化和普及化将会促使电动汽车尽快找到合适的电驱动。”领途汽车有限公司总裁顾镭表示,做汽车的过程实际就是受煎熬的过程,目前在技术上仍存在许多难题,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车企如果可以在技术上做到领先一步,将会在竞争中占据重大优势。
“我认为电动汽车产业化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分别是2020年和2025年。”陈清泰指出,2020年的双积分政策实施、政府补贴终止,届时造车新势力已经大举进入,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也纷纷发力,纯电动、增程式、混合动力和燃油车将同台较量。而2025年电动车的性价比将达到或超过燃油汽车,市场的力量将推动消费转型,汽车向电动化倾斜,燃油车与电动车将此消彼长,传统车面临更大的压力。
“届时产品的品质、品位、品牌和价格等因素将决定消费者的取舍,导致非常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间的差距将拉大,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将被边缘化,并购、重组的势力将会增加。”陈清泰表示,“企业应当根据自己对这两个时间节点的形势变化进行研判,制定和调整自己的战略。”
智能网联化成未来焦点
“智能手机颠覆功能手机,不是因为它的通话质量更好和待机时间更长,而是它完全改变了使用的场景,满足了多样化的移动互联需求。而新能源汽车颠覆传统燃油车,是因为它能与绿色化、网联化、智能化和共享化更好的对接。”陈清泰表示,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必然是智能化和网联化,目前受大家关注的电池续航里程、充电桩等只是整个过程的一个序幕。
“目前长安已经把智能驾驶和新能源完全融合起来了,通过技术来实现新能源汽车的无人驾驶。并且将在2020年后实现商业化的运行。”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安健坦言,这种技术的示范运营已经在早前的2018年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上进行了展示。
“纵使现在已经有不少企业做了尝试,但我认为目前的汽车智能网联技术,特别是无人驾驶技术仍处于初级阶段,如果要让无人驾驶技术在所有的场景下达到成熟、可商业化,我认为可能是2030年之后的事情。”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吴听表示。
“想要真正实现汽车的智能化应该双线作战,一条战线是电池、电机、电控,以保障汽车的基本功能,这是基础,必须打好这个基础。另一条战线,也是未来竞争聚焦的,那就是信息化、网联化、智能化,最终实现无人驾驶,给人以全新的体验。”陈清泰指出,这需要造车企业与相关产业的企业实现广泛跨界合作,特别是与互联网企业的深度合作与互动,“闭门造车绝不可取,只有两条战线并进才可能站稳市场的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