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研究员 胡润青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副教授 郑艳婷
广州珠江新城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 滕 林
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核能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田 力
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刘 健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 芦 岩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能源院区域能源研究中心主任 石海洋
话题一
如何通过转型解决城市能源发展的痛点?
胡润青:对于城市能源转型而言,可再生能源是非常核心的内容。在转型推进过程中,地方政府和国家政策环境起到至关重要的操作实施和引导作用。大环境形成以后,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生物质热电联产集中供暖等项目在很多地方已规模化推广应用,这就是政府搭建平台,市场推动的结果。
郑艳婷:我认为,城市能源的痛点有两个:第一,能源会带来环境问题;第二,人口越来越多、能源使用越来越多,而不可再生能源是有限的,形成了矛盾。怎样通过能源转型解决这些问题呢?
首先,在城市能源部分应更多关注城市群。比如雾霾问题,不只是北京的问题,更重要的可能是京津冀或更大范围的工业污染排放所致。环境问题不光是城市本身的问题,而是更大区域范围的问题。
其次,关心城市能源转型,应更多关注工业。能源、环境和经济要综合考虑,不能只考虑环境问题,不考虑经济问题,在全球贸易战背景下,需要综合考虑。
此外,现在关心城市转型,主要关心中心城市,但中心城市已经做得很好了,外围地区却有不足,提升空间也更大,应给予弱势产业和弱势地区更多关注。
腾林:我想强调一点,政府的顶层设计非常重要。缺乏政府的引导,完全寄望于市场化的方式解决能源体系变革中出现的矛盾是不现实的。城市能源资源是相对稀缺的,要想做到高效利用,单靠能源公司直接面对用户,或者带着资金去找技术提供方,却没有一个政府平衡各方利益的框架,这个工作是做不好的。
话题二
城市供冷、供热与管理还存在哪些问题?
芦岩:在北方,供热也是一大要务,供热能占到接近社会总能耗的30%。如果按供热系统分段来说,发达国家已经到第四代,而我国在第一代到第二代之间。我们和北欧都是热电联产,但是我们从水利输配系统到末端用户调节手段都没有北欧做的先进,所以我们出现了相当一部分输送损失和进端供冷供热的损失。经过研究,这个损失已占到总供热的30%。
这个问题应该从几个方面来解决。第一是政策引导,现在供热成本上升,政府要管理多热源之间、能源互联网之间的调配;企业层面,要进行内部挖潜,提高管理水平。我们的管理水平跟传统供热的发达国家差距很大。瑞典供热站供暖面积接近200万平米,只有五个人工作,而国内供热公司如果要做到这种规模,大约需要30人以上。
在用户层面,越来越多用户有更多的个性化需求,用户在变的同时,其实也是在促进供热企业内部的管理和变化。
此外,还有设计单位,好的设计单位应该抓住真实的运行数据,所有数据来源以及真实的系统可操作性、便捷性等等,一手数据一定要来自运营商,这才是一个好的设计。
滕林:每年夏天,城市中的建筑物空调系统对电网会造成很大压力,随着我国城镇化不断发展,这个矛盾会继续存在,在部分地区可能会越来越突出,而区域集中供冷是比较有效的解决方法。
我们在广州建设了一个比较大型的为CBD服务的供冷系统,2010年投产至今已运行8年。建筑物空调负荷各自有时间上的特性,根据项目运行的经验,我们的空调负荷同时使用系数略低于0.7。也就是说,如果传统模式10栋建筑物需要配备10套空调,采用集中式的供冷系统可能只需要配备7套。首先降低了制冷系统的投资成本,设备减少后,对电网的负荷压力也相应降低。
不仅如此,在电力负荷移峰填谷方面,我们的系统大规模应用了冰蓄冷,夜间电网用电需求低的时候进行蓄冷,来满足白天空调负荷高峰时段的冷量需求,用冷负荷的转移实现了电负荷的转移。项目实际运行下来,从节能减排的角度来讲也是较为可行的一项措施。
田力:核能供热也是供热方式的变革之一。1983年到1984年,清华核能研究院就开始研究核能供热,它离我们并不远。核能供热原理与核电站不一样,核电站是高温高压,核能供热是常压低温,安全性非常高,经济性是燃气的一半,与燃煤相当。
研究城市能源问题,需要跳出能源来看,要做能源环境综合规划。以前都是能源搞能源规划,环境搞环境规划,出现了许多问题,能源环境需要一体化,才能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话题三
城市发展与能源发展、能源变革的关系如何?
刘健:我们应该跳出来看城市和能源的关系,不仅仅只从城市与能源的维度来看。实际上城市、能源、产业、企业、政府,包括消费者个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如果说城市是一个躯体,那么能源就是血液,而产业是内脏。这三者之间有三种关系:
一是协调,城市和能源以及产业三者之间是一个自适应的系统。因城施策,因地制宜。我国是多煤、少油、少气的国家,只能使用这种能源系统。从相互协调、自适应的角度来说,能源的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现在能做的可能更多的是怎样去利用能源,以集中、清洁的方式来利用煤炭。
第二,能源和城市是相互影响的关系,既可以是正影响也可以是负影响。变革毕竟会触动到一部分人的利益,由于体制、历史、利益等原因,能源企业做变革推动的时候,会遇到一些难题,这就需要政府引导和推动。
最后,城市和能源会相互促进。历史上有三次工业革命,能源革命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工业革命,这次是能源互联网的革命,它当然有一个过程,但是这个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可以作为一个引领的方向。
话题四
分布式能源面临哪些发展瓶颈?
石海洋:目前分布式项目发展面临着一些瓶颈。一方面,由于区域式发电的电价结算方式是由电网公司结算,在降电价的政策影响下,区域式项目的结算电价也在降低;另一方面,目前天然气价格尤其是冬季的价格,已经很难支撑正常天然气发电项目的经营。除此之外,现在分布式项目主力设备仍以进口为主,国产化率偏低,高投资、高维护费用进一步加剧了收入和成本之间的矛盾。
国家现在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我认为这个行业要想更好地往前发展,以下几点需要明确。
首先是要摆正心态。应该认识到,分布式这种技术路线应用在能源领域,项目利润率较低将成为常态。能源尤其是供热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本身应该处于微利的状态,有很多项目期望12%甚至15%的投资收益率,这种心态必须要调整。
其次从规划层面,目前现行的一些政策内部是互相掣肘的,中央决策层与各省发改委执行层对政策理解有时并不统一,导致最后政策实行时并不符合政策制定的初衷。政府层面协调一致,及时反馈,对行业发展是很大的支持。
最后,应该认识到分布式是一种技术,并非所有的项目都适合做成分布式。作为能源服务供应方,应该了解项目的实际需求,选择最符合实际条件的技术路线,也有助于提高分布式项目的成功率。
从行业、项目的角度,政府、用户、投资者、电网企业、设备厂家以及设计院,每个角色都参与利益分享。在一个健康发展的行业里,各方都付出代价,同时获得相应的收益;如果某几个强势的主体把更多的收益拿走,那这个行业就无法健康发展。
(吕银玲 卢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