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身处煤化工“圈子”,甚至无需太过敏感,你就能捕捉到煤制烯烃产业的一股股热潮。
最近一次涌动,来自贵州省毕节市的中石化织金60万吨/年煤制烯烃项目。据贵州省发改委公开消息,这个总投资167.7亿元的标志性项目,也是国家规划布局的9个煤制烯烃升级示范项目之一,前后历经10年才获核准,一亮相便号称“投资规模大、技术起点高、带动作用强”。
这不是突如其来的“热闹”。实际上,自2010年首个项目投产以来,煤制烯烃便屡获行业称赞、企业青睐。国家能源集团、中煤集团、陕煤集团、中国大唐和中石化等巨头不约而同地积极布局,截至日前,已建、在建及规划的煤制烯烃项目有72个。
有人叫好,却也有人隐隐担忧。存在同质化、产能过剩、环保等隐患,加之国际油价涨跌难判等不可控因素,煤制烯烃能一直热下去吗?
“十三五”末产能
有望超2500万吨
近日上马的中石化织金60万吨/年煤制烯烃项目,将聚光灯引向了毕节市。
这个被称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穷山沟,如今也有了百亿级能源项目。据悉,该项目位于毕节市织金县现代新型能源化工基地,计划新建4套工艺路线,包括180万吨/年甲醇、180万吨/年甲醇制烯烃、30万吨/年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及30万吨/年聚丙烯等生产装置,主产品为聚乙烯、聚丙烯。
而除中石化织金这样的在建项目,国家能源集团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主任工程师朱伟平告诉记者,截至2017年底,全国已有21套煤制烯烃装置(含甲醇制烯烃)投入运行,产能1000万吨/年以上。
仿佛从一开始就被“开过光”——2010年神华包头项目投产至今,煤制烯烃在我国仅有短短8年的发展历程,期间虽因种种原由遭遇过“卡壳”,却始终未阻挡各大企业争相加码的步伐。例如,2017年5月31日青海矿业60万吨/年煤制烯烃项目刚获批准,神华包头75万吨/年项目就于同年8月8日获批,3天后宁夏宝丰能源60万吨/年项目也获核准……尤其近1年来,煤制烯烃项目建设频率明显加速。“直至2020年底,预计还有1300万吨的新增产能要上。截至‘十三五’末,全国煤制烯烃(含甲醇制烯烃)产能有望超过2500万吨/年。”朱伟平称。
与此同时,不同于煤制油的亏损运营、煤制气的饱受争议、煤制芳烃的变数不断,煤制烯烃从发展初期就是行业“宠儿”,在各煤化工分支中表现突出。以原料煤每吨550元计算,生产一吨煤制烯烃需用煤约3吨,而烯烃售价在8000-9000元/吨不等,由煤到烯烃的盈利价值突出。相比过去完全通过原油制烯烃,截至去年底,煤制烯烃在我国烯烃总供给中的占比已升至30%左右。
环保、同质及产能
隐患不可忽视
煤制烯烃火了,项目奔涌而来的同时,却也有人忧心忡忡。“项目上马多且建设频率高,这放在前些年几乎很难想象。但行业越火热,越面临严峻考验。”中讯化工信息研究院分析师崔军称。
首先是来自环保方面的压力。“单纯从个人角度,我并不希望这些项目建在诸如毕节等山清水秀的地方。”一位煤化工资深专家向记者坦言,煤制烯烃项目本就属高耗水、高污染型,包括毕节、包头在内的一批项目所在地,虽拥有煤炭资源却也严重缺水,项目上马后将给水资源带来多少负担,对此应严格考评。“此外,煤化工环保措施虽说越来越严,但实际运行中,如何真正保证生态红线不被打破,依然值得警惕。”
专家的担忧不无道理。以毕节项目为例,记者查阅公开资料获悉,因对污染物排放总量、废水处理、大气环境影响等因素论证不足,其环评报告曾被直接否决。一年后经重新论证,项目才得以批复。
其次是同质化问题。朱伟平告诉记者,目前煤制烯烃的运营企业多以煤为主营业务,但煤企专长并不在化学品加工。“因项目起步晚,煤企对此技术储备不足,或技术力量暂时有限,导致生产多集中在低端的大众产品。大家纷纷瞄准类似商品,市场容量却只有那么多,就此埋下严重的同质化隐患。”
朱伟平回忆,2014-2015年,我国快递业的兴起着实“救”了煤制烯烃一把,包装材料用量巨大,加上当时石油制烯烃成本偏高,煤制烯烃不愁销路。“但谁都不知,未来会不会再有这样的‘好运’。”
此外,还有产能过剩的潜在危机。在崔军看来,国际油价是影响煤制烯烃利润的关键因素之一。当油价维持在70-80美元/桶以上,煤制烯烃的优势便显现出来,利润则相对乐观;油价如果相对低迷,煤制烯烃则失去了原有的盈利空间,很难再从中获利。
而若抛开油价因素,煤制烯烃自身的市场供需尚未失衡,大多数项目现阶段仍有利可图,但随着未来产能不断增加,盈利空间实际已越来越小。“就现状看,煤制烯烃发展势头迅猛,企业纷纷希望从中分一杯羹。如不加以合理控制,产品一旦供大于求,再谈利润就是一种奢望了。”
煤制烯烃未来
将有“一席之地”
一边是轰轰烈烈的建设发展,一边是危机四伏的严峻形势,煤制烯烃的“明天”何在?
寻找出路的前提是认清市场形势。陕煤集团蒲城清洁能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分析称,从原油供给看,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达到68.4%,突破国际警戒线;站在供需角度,国内烯烃主要产品聚乙烯、聚丙烯的消费缺口分别达42%、18.2%。“这意味着,靠油制烯烃的传统途径难以持续,煤制烯烃是最为合适的补给方式。”
截至目前,我国聚乙烯、聚丙烯的自给率分别达58%、81.8%,根据石油规划院预测数据,未来5-10年的烯烃产能增长率为5%,当量消费量增长率3.4%。“保守估计到2030年前后,聚乙烯自给率将达70%,聚丙烯则趋于供需平衡。”该负责人称。
同时,也需提早预防产能过剩危机。“激烈竞争之下,谁的生产效率高、谁将占据先机。”朱伟平指出,现虽有4种不同的主流工艺,但效率普遍不高,如目前甲醇单耗仍在3吨以上,未来较为理想的状态是每2.7吨左右甲醇生产1吨烯烃。“通过工艺技术优化、催化剂改进等,要么降低催化剂剂耗和甲醇单耗、要么提高烯烃产量。2020年前,行业将处于技术优化整合阶段;2020年以后,会有新一代煤制烯烃技术产生,实现煤制烯烃技术整体升级或优胜劣汰。”
在资源与环保的双重约束下,上述蒲城清洁能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认为,应更注重关键技术的突破。“比如,运用智能化、信息化手段经营管理,实时监测分析物耗、能耗数据,快速调整运行参数,提高精细化生产和管理水平,减少运维环节中的浪费,降低生产成本。再如考虑错位发展,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形成高端化、差异化、多元化的发展特色。”
“总体来看,未来市场必有煤制烯烃一席之地。”朱伟平预测,待真正发展起来,煤制烯烃与油制烯烃的比重将达1:2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