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8年07月30日 星期一

35年,记录最美的坚守(初心能见)

——记中能装备北京设备公司铆工班长刘加军

特约通讯员 李艳芳 《 中国能源报 》( 2018年07月30日   第 28 版)

  刘加军工作照
  北京设备公司/供图

  开栏的话

  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中国能建开展了“初心能见”主题传播活动,采访报道了公司31位典型人物,集中展示了中国能建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珍贵回忆,与时代共同进步的激情岁月。他们的故事,在广大干部职工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初心能见”主题传播活动也获得了当年度中国电力新闻奖特别策划奖。

  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本刊继续推出“初心能见”主题传播活动(第二季),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的央企生动实践,周刊编辑部积极践行“走转改”,深入所属企业采访,通过典型人物报道,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全景展现中国能建人在改革开放中筚路蓝缕、砥砺奋进的故事。

  

  35年的铆工技能,让他瞄上一眼,就能准确判断产品尺寸的毫厘差别;追求产品零误差,让他沉下心埋头只做一件事,做到让发达国家同行为之赞叹。他,就是中国能建中能装备北京设备公司(以下简称"北京设备公司")铆工二班班长刘加军。1983年,他进厂参加工作, 伴随改革开放一路走来,成为新一代技术工人的代表。

  “当时一起毕业的40多个同学,现在只有4个还在干铆工,但我这辈子就认定这个工种了。”刘加军身上透着一股子韧劲。他说,有了这股劲,才能扎根车间,潜心钻研,攻克多项技术难题,创制无数高难度铆工件,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金牌技师”。

  创造行业奇迹

  改革开放,让中国产品不断得到国外同行青睐,北京设备公司的“拳头”产品——磨煤机,也在欧美市场扎下了根。

  2014年年初,公司接受美国福斯特慧勒公司委托,生产磨煤机旋转分离器,刘加军担纲试制“钢铁巨碗”般的外壳。

  他带着两个同事,用8块20毫米厚的钢板,组装一个“天圆地方”的结构件。3人在一一展开的1.2米高钢结构件上,画完24道放射线,用600吨油压机依次压制,再加热固定钢板连接点。

  随着钢板四角成方,刘加军一个箭步翻进去,打开尺、丈量完,失望地摇了摇头,“还不是正圆!”此时,站在旁边的美国监造员,眉头又多了几道愁云。

  这个复杂的异型结构件,加工难度很高,一些国外厂家束手无策。当美国同行交给了善于啃下“硬骨头”的北京设备公司时,刘加军临危受命,接下了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已经是半年来的第4次试验了,还不行!”厂房里,钢铁切割声轰鸣阵阵,同事们有些垂头丧气了。“温室里养不出参天松,庭院里练不出千里马。别灰心,我们再来!”刘加军一边整理试制数据,一边反复摸索钢板弯曲规律和延伸率,同时还不忘鼓励大家。

  就这样,产品结构每天都在脑子里“翻滚”。一次,休息之余,他随手拿起旧图纸,再次画出展开图,折叠围成一个“箩筐”,在不停调整受力纸片的弯曲度后,竟然跟设计图完全吻合了!

  他抓起图纸,飞奔到现场,带着团队设计制作出压制工装的胎具,手工压制24道放射线,翻压弯伸,精雕细琢,最后,一件完美的成品诞生了。“以你们的设备,竟然能造出这么高水平的产品,中国工人技术真高!”美国监造员异常惊喜,竖起大拇指,连连夸赞。

  这种大型的电力结构产品加工,国内外只有为数不多的厂家能做,工艺复杂且精度要求极高。“我们能创造世界奇迹,感到特别自豪!”攻克难题的刘加军倍感愉悦。

  铆出时代荣光

  从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是艰辛之路,也是希望之路。刘加军说,铆工这个工种,看似不起眼,创新研发却少不了它。

  1996年,北京设备公司作为原电力工业部系统最大的修造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摸索前行,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加快自主研发,不断推出技术领先的优质产品,为此,刘加军屡挑重担。

  在引进和改进开发德国中速磨煤机技术时,他又遇到了难题。刘加军说,磨煤机的技术含量主要在于铆焊件,其中的弯头和方箱形状各异,只能定制化手工生产,这都属于“独门秘笈”。做不出铆焊件,就造不出磨煤机。带着强烈的使命感,他带领团队摸索出了在落煤管外做胎具,提前放置好挡煤板再微调的方法,使产品顺利通过了德国专家的严苛验收。

  2017年,北京市把立项的科研课题——19129工程无烟煤立磨机壳、支架、底架基础、桥架等大型铆焊件的制作,交给了北京设备公司。焊件高3.26米、宽2.4米,铸钢件轴承座孔径预留只有5毫米,单边2.5毫米,怎么组装?刘加军苦思冥想,巧用倒置法,用水平仪和线坠保证同心度、高度,使三组大门一次组装成功。巧创新彰显硬实力,公司磨煤机生产行业的领先地位再次确认。

  1988年,第一次参加ZGM95型中速磨煤机机壳、分离器的生产试制;1996年,第一次主持完成盘山电厂ZGM133磨煤机分离器铆焊件的生产试制;2006年,成功试制第一台干燥机样机铆焊件;2010年,成功试制第一台矿渣磨BRM36.4生料磨铆焊件……

  35年来,刘加军怀揣一颗平凡的“匠心”,走过了不平凡的技术工人职业生涯。由他参与研制完成的ZGM95G型中速磨煤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并被列为“九五”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先后获得北京市劳动模范、华北电网“工人先锋号班组”“标准化班组”等荣誉称号。

  如今,磨煤机已成为北京设备公司的三大拳头产品之一,产量、品种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还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大量先进的国产装备,出口到巴基斯坦、印度、印度尼西亚等70余个国家和地区。

  点亮苦乐人生

  35年来,刘加军和企业一起成长,见证了北京设备公司成为世界级磨煤机制造基地的全过程。谈及过往,他充满了感慨。

  “我刚进厂时,公司只能做电线杆模。改革开放后,公司是第一批开展引进先进技术,进行再吸收再创新的电力企业。”刘加军介绍说,开始研制磨煤机也很困难,大家齐心协力,忘我投入,一举突破关键技术,直到把磨煤机做成了在世界同行里有口皆碑的品牌,“成长是飞速的。”

  当铆工,刘加军说,最不怕的就是吃苦耐劳,最需要的就是精益求精。这种工作态度,深深影响着身边的同事。

  “师傅是我的偶像,也是我工作的动力。”徒弟郑修程说,刘加军传授实操经验,毫无芥蒂,毫无保留,甚至还像父亲一样,处处关心他的生活,“在过去,不就是说师徒如父子吗?虽然有点累,但我喜欢这里。” 

  “过去,做样板时,都是用笔尺在纸上画线、找点、连接,再把立体实物转换在平面上,全凭人工推导计算,产品也靠手工一步步完成。”刘加军认为,正是简单甚至枯燥的工作,造就了老一代工人扎实的基本功。

  今天,铆工工序已经可以由电脑自动展开、下料、排版,“但是,大到上万吨的磨煤机,小到几厘米的零部件,精准的尺寸控制,是造出高质量产品的前提,离不开过硬的基本功。”在刘加军心里,时代变了,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没有变。

  “改革开放40年,我深刻感受到,产业工人是创造社会财富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也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我们当蓝领的,在工业制造新时代,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光荣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刘加军积极建言。

  35年,刘加军坚守在铆工岗位,见证了一个时代和一个产业的成长和进步。他说,最美的坚守,源于匠心,“我的师傅用一颗匠心影响了我,我也想把它传给更多的年轻技工,共同打造高质量的电力装备产品,让来自中国的先进创造,屹立在世界舞台的中央。”

防城港有个汪勇班(关注)
35年,记录最美的坚守(初心能见)
中国能建获中国政研会优秀研究成果奖(资讯)
甘肃院开展甘特图管理普及活动(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