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8年07月23日 星期一

技术创新护航渤海油田持续稳产

■吴鹏 方舟 《 中国能源报 》( 2018年07月23日   第 14 版)

  日前从中海油渤海石油管理局渤中26-2油田传来消息,近日刚刚完成投产的一口调整井A1S1井单井日产油已达到500立方米,含水率仅为1%,创下该油田单井日产量的历史最高纪录。

  已经走过14年历程的渤中26-2油田早已受困于含水高、产量低等开发瓶颈,缘何会在一夜之间实现华丽转身?渤海石油研究院渤西开发室给出了答案。

  近年来,为进一步滚动挖掘老油田增油潜力,渤西开发室突破传统思维,通过做精做细不断夯实油田增产挖潜基础。在渤中26-2油田,科研人员对老井逐井逐层开展系统摸排,提出将寻找接替储量的方向由主力层位向非主力层位明化镇组转移,并以小层精细对比、成藏模式及规律分析、单砂体流体检测技术等方法深化研究,最终成功找到潜力砂体,实现了调整井的“大作为”。

  伴随渤海油田持续稳产3000万吨目标的提出,一场全渤海范围内的油藏挖潜战役已经全面打响。“加强地质研究是油藏开发的基础,地质研究的精细程度决定着开发方案的编制和剩余油的挖潜效果,这对渤海油田的稳产增产至关重要。目前,我们在精细地质研究方面的主要突破口是积极开展多专业融合,加强技术创新与攻关。”渤海石油研究院开发地质首席工程师廖新武说。

  在渤海,一半以上的油田为河流相油田,这类油田因其自身特点,面临着开发井网部署难度大、储集层难以精细描述等诸多挑战。

  在典型的复杂河流相油田渤中34-1油田,科研团队借助砂体描述技术和全新地震采集资料,系统整合技术手段,不断深化对地下的认知,向北、向西滚动扩边,向潜力区、潜力砂要储量,把一颗颗散落的“珍珠”串成了“项链”。今年以来,渤中34-1油田群已通过地震资料的重新采集处理新增储量约3000万立方米。

  而在以稠油著称的另一个复杂河流相油田秦皇岛32-6油田,打破坚冰靠的是精细储层再认识。通过小层精细对比、隔夹层精细刻画、内部储层构型刻画等一系列方法,科研人员成功孕育出具有渤海特色的储层构型解剖技术。该技术让秦皇岛32-6油田的砂体不再是平板一块,储层也从画在纸上的平面图“站”了起来,变成一块块沉积单元的立体组合,有利于帮助油田在特高含水期实现稳油控水。通过此举,“一招”制服了边水油藏、底水油藏交互的复合类型油田。

  潜山油田开发是渤海面临的又一个难题,潜山周边到底有没有潜力?困扰着一批批的渤海勘探人。

  在锦州25-1南油田,油藏人员通过对岩心、测井及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建立了一套裂缝储层识别的有效方法,但到油田开发中后期,早期“简陋”的地质模型已经不能满足精细挖潜的需要。为此,研究人员针对裂缝储层表征这一难题开展专项攻关,经过多方努力,终于在今年上半年完成了渤海首次多尺度离散裂缝建模,实现了复杂裂缝储层的精细描述,为油田剩余油研究提供了客观的地质模型。而在旅大10-1油田潜山构造,油藏人员则采用“一区一井、丛式覆盖”的开发思路,对潜山区域潜力按照风险大小进行排序,形成了“丛式井组”开发模式。截至目前,旅大10-1油田已累计增油24万立方米,盘活了潜山围区储量,一举攻克了制约油田开发的难题。

  作为渤海最大、最为典型的窄河道型油藏,渤中25-1南油田虽然顶着“亿吨级”大油田的帽子,却由于油藏特性导致注水困难,处于长期“营养不良”的状态。科研人员通过精细地质研究,打破了油田为单一河道沉积的固有观念,在全油田找到了不同的沉积模式储层,彻底扭转了开发思路。今年上半年,该油田进一步提高注采比,保证地层能够“喝饱水”,在一口调整井未实施的情况下实现了油田的负递减。

  今年以来,各类新技术的“百花齐放”已让渤海油田在地质精细研究方面硕果累累。譬如通过创新实现地质认识、建模、数模一体化,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并在蓬莱油田群充分应用;利用沉积演化软件加强对中深层储层的预测精度,实现渤中34-2/4油田J砂层油藏储量的翻番……

  对于渤海油田持续稳产来说,技术创新已让多个油田的挖潜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不仅实现了油田地质储量的增加,还大幅提升了类似油气藏的商业价值,为未来渤海油田的持续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资讯
“中国石化资本”落户雄安
关注
保税380燃料油期货挂牌上市
技术创新护航渤海油田持续稳产
大漠里的应急消防尖兵(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