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8年07月02日 星期一

守码头的年轻人

李玲 《 中国能源报 》( 2018年07月02日   第 24 版)

  盛夏时节,在唐山LNG接收站码头长长的栈桥尽头,一艘LNG运输船正在卸料。这船来自澳大利亚的6万吨LNG,将通过卸船管道进入LNG储罐,之后经过泵送和再气化,被输送到下游主干管道,进入千家万户。

  唐山LNG接收站,是中石油昆仑能源继辽宁大连、江苏如东后投产的第三座LNG接收站,占地约48公顷,大大小小工艺设备上千个,肩负着为整个京津冀地区输送洁净天然气的重任。

  但令人意外的是,如此庞大和重要的接收站,竟是在一群平均年龄只有30岁的年轻人手中运转。而且,从LNG卸船到外输的一整套复杂流程,每次仅由当班的8名工作人员全程掌控。

  来自吉林的杨信一,大学毕业后就来到唐山LNG接收站工作,至今已有六年,现在他是接收站工艺四班的班长。每次轮到当班,杨信一从始至终都是紧绷神经,丝毫不敢懈怠,因为覆盖全厂区的46个工业监控器、2000多个运行参数,都必须在他的实时检测和掌控之中。

  偌大的厂区,二十四小时必须有人值守,除在中控室检测运行参数外,当班人员每隔两小时要在全厂区现场巡检一次,最远的区域巡检一趟下来得花一个小时,有的巡检点还需要爬上十几米的梯子。一旦现场出现任何异常,必须第一时间发现并快速解决,晚一秒,损失都是巨大的。

  尤其LNG船到岸时,更是一刻不能松懈。通常一艘LNG船到岸,大约需要连续卸载二十四到三十个小时,这就意味着这群年轻人需要一班接一班站在码头上监护,平均每人需值守八到九个小时,直到卸船工作结束。冬季的夜晚,渤海湾的寒风从海面刮过,最冷时气温可低至零下三十度。

  “那个冷啊,即使里三层外三层也挡不住,而且手里要拿着卸料臂的遥控器,操作的灵活度很重要,所以我们通常都不会戴棉手套,因为一旦误触碰了某个按钮,后果非常严重。经常一个班下来,脸啊、手啊、脚啊都肿得失去知觉了,严重的时候还会中风。”杨信一笑着说道,好像在讲述别人的故事,“但就是因为心里有一份责任在,所以也不觉得苦。”

  冬季用气紧张时,通常上一艘船刚走,下一艘就来了,接船频率很高。但正因为这样一群年轻人的默默坚守,在连续四年的冬季保供中,唐山LNG接收站开足马力,累计外输天然气超过64亿立方米,成为北京市冬季调峰供气的重要气源保障。

  “我们彼此待在一起的时间比家人还多,所以很亲,都是相互体谅,互相配合把工作做好。”杨信一说。

  有一次,上游电网出现故障,整个线路上的用户全部断电,当时接收站所有班组都放下自己手头的工作,奔赴现场做管线泄压、工艺切断等应急处置,电力恢复后,又重新启动全厂的设备,因为大家配合得好,那次全厂恢复正常运行只用了三个小时。

  谈及家人,杨信一的语气瞬间弱了下来,“因为工作倒班的需要,和家人的生活基本不在一个节奏上。上中夜班,回到家里凌晨一点多,家人都已经睡着了;上大夜班,白天又要睡觉,经常连续好几天,都说不上一句话。”

  但正是这份操心又忙碌的工作,让杨信一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上大学时,跟很多年轻人一样,杨信一一度迷茫于未来能干些什么。毕业来到唐山LNG接收站后,他肩负重任,深知丝毫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整个北京市的天然气断供。在这种压力下,他必须不断储备知识,提升技能,底气和信心由此在心底慢慢生长起来。同时,这份工作教会了杨信一始终带着责任处理每件事情,不管工作还是生活,这种责任心,以及积极的心态和习惯,让他进步很大、收获很多,所以更是逐渐热爱起这份工作。

  杨信一只是唐山LNG接收站一名普通的员工,他的成长故事,是码头上的年轻团队从稚嫩走向成熟的一个缩影。他们默默坚守,只为清洁的能源,能安全顺利地进入千家万户。

  (作者为本报实习记者)

创新奇人宰红斌(匠人匠心)
故乡的风
守码头的年轻人
蒲菖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