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春季,北方地区“霾怨”不断,重污染天气预警一次次拉响。上个采暖季刚刚驱走的雾霾,难道又回来了?“大气十条”取得的治理成果,到底有没有效?
结合现状,我们应看到,既有成绩是实实在在的,这说明治理方向正确、路子是对的。但同时,困难也确实存在,污染的形成不是一两天,解决也绝非一蹴而就。打赢蓝天保卫战,不仅需要攻坚克难,更是一场长期、复杂的持久战。
追根溯源,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重污染天气,与其长期形成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密不可分。整体偏重的工业结构,导致污染物逐渐加重、堆积,排放远超当地环境容量,自然难以在一夜之间降下来。病去如抽丝,沉疴的治理过程就像个倒“U”型酒杯,绝不是吹个号、打个冲锋就能一劳永逸。蓝天保卫战,比的是坚持、拼的是耐力。
与此同时,前期治理虽有所成效,但前几年甚至现阶段的大气污染防治,仍离不开“天帮忙”。等风来,蓝天现;天不帮忙,雾霾重。要知道,即使在治理水平较高、经验丰富的欧洲,遭遇不利气象条件时也会遭遇重污染。而我们集中力量治霾的时间不过5年多,要想走出“靠天吃饭”的制约,可谓任重道远、道阻且长。正如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所说,关键是沿着前5年的路子继续往前走,“照单抓药”并坚持吃下去,尽管这副“药”有点苦、有点涩,但这是良药,我们必须坚持。
保卫蓝天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对此,还需通过“人努力”进行根本施策,从源头减少污染排放。尤其在一些空气质量改善步伐相对缓慢的地方,绝不能有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而应持之以恒积小胜为大胜,不断减轻重污染天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