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我回来了!”再次踏上中国的土地,中国能建天津电建(以下简称“天津电建”)的埃及籍员工穆斯塔法情不自禁地呐喊一声。
穆斯塔法今年25岁,是个大眼睛、高鼻梁、皮肤略黑、乌发卷曲的帅气小伙子,时常面带微笑。大学专业是汉语言文学,又曾作为交换生在清华大学研修,穆斯塔法对中国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大学毕业后,穆斯塔法选择到广州工作,但由于公司和埃及企业没有直接合作关系,在中国又思念故乡,心里很是矛盾。
一次,他偶然浏览网页时发现,天津电建正在埃及建设EETC500千伏输电工程,这是目前埃及规模最大的输电线路项目,投资额近51亿元人民币,于是他和天津电建所属电网工程公司取得了联系。
2017年初,熟练掌握中、英、阿拉伯3种语言的穆斯塔法成为天津电建埃及输电线路工程项目部的现场翻译,他还给自己取了个俊朗的中国名字——白杨。
当年春节期间,项目部50多名员工放弃回国休假,在施工现场抢抓1号线路工期。埃及北部冬季多雨,道路泥泞,货车进不了工地,很多塔基混凝土所用的原材料只能由施工人员背进去。看到这种情况,白杨既着急又心疼,便自告奋勇找到当地村庄的族长侯赛因老人,借到了七八头毛驴,把材料运进去。同时,天津电建人也以优质的工程建设回报当地村民,一来二去,双方关系变得非常融洽。见到中国工人施工,当地人会竖起大拇指说:“中国人,库为喜(好)!”
埃及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尚未进入4月,中午气温就接近40摄氏度,金属塔身经长时间暴晒,不小心碰到甚至会被烫掉皮。为了保证工程进度和员工健康,项目部成员每天凌晨三四点便起床施工,这样的节奏最初让白杨很不习惯。受中国兄弟的敬业精神感染,他迅速调整作息时间,后来竟成为项目部起得最早的人,每天提前把3辆面包车收拾利索、整装待命。
业余时间,白杨经常参加公司安排的“隔空”电力专业知识培训,辅之中方现场人员的悉心指导,很快成为了工程的“专业大拿”,向技术管理方向发展,监控混凝土浇筑质量、协助组塔和放线等根本不在话下,后来还全面参与了15号线的管理工作。
工程建设中,征地用地难免与村民产生纠纷,白杨总会主动请缨做沟通工作。他用阿拉伯语编辑了通俗易懂的纸质文字材料,随着工程推进,发放给各地村民,宣传工程的意义和中埃人民的友谊。误解消除了,感情更深了。每每此时,白杨都会骄傲又俏皮地用上一句天津方言:“介都是给我面儿啊!”
2018年1月,白杨作为外籍员工代表参加了天津电建职代会暨工作会。春节假期,他带着女友在天津和成都游览,领悟了妈祖文化的源远流长,体验了宽窄巷子的深厚底蕴。
“埃及民众迫切想要了解中国,特别是中国经济的发展,‘一带一路’倡议让我们互利共赢。回去后,我会把在中国看到的、经历的一切告诉他们。China,我还会回来的!”临行时,白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