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美国总统特朗普于当地时间3月22日签署针对中国的贸易备忘录,将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大规模征收关税,并限制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并购。早在今年1月,特朗普就宣布对进口光伏产品采取为期4年的全球保障措施,第一年将征收比例为30%,到第四年下降至15%。那此次备忘录的签署会否影响中国光伏企业的海外拓展?多年海外经营的过程中,中国光伏企业经历了怎样的蜕变?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拥有十余年海外发展经历的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总裁何双权。
中国能源报:尚德进入光伏领域之初就在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您认为海外光伏的发展轨迹与中国有哪些不同?
何双权:其实在2014年以前,公司90%甚至有时是全部的产品都销往海外,主要市场在欧洲、美国、日本以及部分东南亚国家。后来经历了大规模的“双反”,才逐步转向国内市场。
海外市场在起步阶段也主要是以分布式为主,后来才有一些小型的地面电站,这和国内的发展轨迹正好是相反的。
中国能源报:那么在商业模式上对国内有哪些借鉴呢?
何双权:商业模式上,海外市场的开拓主要是两种方式,一种是和当地的分销商合作,利用分销商的资源销售我们的组件产品;另一种是自己去开发电站,充分利用当地较低的融资成本,同时协调当地的电力公司接纳光伏电力,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开发闭环,从而带动产品的销售,阿特斯采取的就是这种模式。而在国内市场,光伏企业面临的融资成本相对较高,加之补贴拖欠问题,企业的财务负担就会加重,限制了企业的持续融资能力。
目前,光伏扶贫作为户用光伏的重要应用形式之一,主要有两种操作模式,一是地方政府出资运作,另一种就是采取PPP模式,这其实对企业的融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现在海外的很多项目电价比国内低很多,其实融资成本低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在这一层面,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能源报:如您所言,“双反”环境下,很多企业开始转向国内市场。在今年春节之前,美国颁布了针对光伏产品的贸易保护政策。现在又签署了针对中国的贸易备忘录,这些对中国企业的影响如何?
何双权:现在回头来看,当年的“双反”直接造成了中国一些龙头企业的经营困难,但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2013年、2014年的时候,我们还不够强大,技术上不够领先,成本上没有优势,国内市场也没有完全打开,那时非常艰难。
但是经过了几年的发展,我们已经变得足够强大。我国从2014年就开始推出光伏应用标准,包括严格光伏制造企业的准入门槛,这些都规范了中国光伏行业的发展。中国光伏企业的产品品质从当年的“杂草丛生”变成了现在“正规军”中的主力。此外,中国的设备制造商经过几年发展,几乎所有的设备都可以在国内批量生产,促进了成本的快速下降。同时,大量的硅料在国内也开始扩产,市场越来越大,成本也同步走低。而且,纵观国际市场,中国是唯一具备光伏全产业链生产能力的国家。我们有各种不同层级的企业能够承接不同层级的技术开发和生产任务,可以满足了整个中国光伏行业持续长期大规模的制造发展需要。中国有足够的成熟度,也有足够的自信心来应对全球市场任何变化。
反观这几年的“双反”,“闭关锁国”导致欧美很多光伏龙头企业倒闭,国际市场不得不依赖中国的产品。中国企业现在不惧怕任何限制,反而我们需要承担责任,把中国光伏高品质、高效益的产品应用到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