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7年12月25日 星期一

“煤改气”工程助力蓝天共筑共享

李俊峰 《 中国能源报 》( 2017年12月25日   第 19 版)

  人民视线/图

  近年来,国家为治理大气污染,陆续推出了治理散煤燃烧造成环境污染的一系列措施。2016 年,蓝天保卫战的攻坚战役打响,在京津冀及其相邻地区,特别是“2+26”城市推行“煤改气”“煤改电”工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减少大气污染作出贡献。

  但今年入冬以来,各地突现天然气供应紧张,出现所谓的“气荒”“气短”现象。一时间舆论纷纷,众说纷纭,大有鞭挞“煤改气”之势。这一事件的发生,暴露出“煤改气”工程背后的各种利益相关方为自身利益相互推脱责任,把“煤改气”中出现的部分问题政治化、扩大化。在此,笔者想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并建议各利益相关方齐心协力、出谋划策,共同助力国家继续做好“煤改气”和“煤改电”工程方面的工作,共筑蓝天、共享蓝天。

  无论从哪个角度考虑,“煤改气”“煤改电”的方向都是正确的

  一是推进能源清洁化和低碳化,是世界各国在与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做斗争中取得的经验共识。天然气和电力是相对清洁的能源,联合国因此把一个国家能源流体化的程度,作为其现代化程度的主要标志,世界各国都把煤炭控制作为治理大气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发达国家约在20世纪70年代就完成了石油和天然气取代煤炭的过程,实现了能源的清洁化和现代化。目前,如果不包括中国,全球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已降至17%左右。

  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过去很长时间内,其占比均在70%以上。截至2016年底,我国煤炭占比仍居60%以上的高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四倍,成为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特征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倡导能源革命,“做好煤炭这篇大文章”,在煤炭清洁利用的同时,加快煤炭替代进程。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把清洁低碳、安全高效作为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首要任务。

  二是各种研究和实践都证明,燃煤是造成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其贡献率至少在50%以上。散煤虽在全部煤炭消费中占比很小,不到燃煤总量的1/3,但其治理难度大,很难做到清洁利用。散煤燃烧对各种污染物贡献率超过60%,用天然气、电力替代散煤治理大气污染的投入产出比最好。

  三是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工程,也是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措施。20世纪80年代,当全国只有250亿立方米天然气的时候,北京、上海、天津这样的大城市,便完成了“煤改气”。此后随着天然气供应量的增加,大中城市大都也完成“煤改气”工程。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个都不能掉队,提高农村用能质量理所当然被提上议事日程,这也将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带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四是扩大天然气应用也是国家低碳发展转型的需要。为应对气候变化、履行《巴黎协定》,我国提出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等一系列自主贡献承诺,扩大天然气应用也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措施之一。

  “煤改气”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气荒”“气短”问题,可通过协调机制得到解决

  我国2017全年的天然气用量可能超过2000亿立方米,比2016年增长约20%,也就是说,天然气消费量增加了大约360亿立方米。这其中,由“煤改气”增加的天然气消费量不会超过50亿-60亿立方米,仅占全国天然气消费量的2%-3%,占全年新增天然气消费量也不过1/6。

  我国天然气消费的弹性较大,替代性比较强,供求关系形势变化快。今年上半年,各地还在为天然气消费不足发愁,千方百计地扩大天然气消费市场,就是一个明显例证。

  由此可以看出,只要各方面工作到位,保障“煤改气”用量没有问题。现阶段,只要政府稍作协调,大部分问题就可得到解决。比如,国家发改委要求各大企业之间进行互保互供、南气北送、压缩天然气发电保民用等措施,用气形势就很快得到了较大改观。

  “煤改气”过程中出现的“气荒”“气短”等问题,同时给各级政府和企业敲响了警钟。“煤改气”之后,保障农村天然气供应也应纳入国家层面的协调机制。一些成熟的协调机制,比如电力系统“迎峰度夏”措施、北方冬季供暖煤炭储备协调机制等,都值得借鉴。

  民生无小事,北方冬季取暖大如天。期望有关部门建立保障城乡居民用气的协商机制,制定各种预案,防患于未然,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

  燃气企业要有担当,急人民之所急,替政府排忧解难

  在过去十几年的新农村建设中,其它基础设施有了明显加强。早在2003年,国家就投资5000多亿元,对农村电网进行了改造,推行城乡一体化的电力供应体制和机制改革,实现城乡“同网同质同价”,通讯业、广播电视业和交通设施都在加快补齐农村短板。

  相比而言,农村天然气供应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拖了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后腿,这一课应立即补上。

  笔者认为,农村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也应向电网看齐,加大投资力度,统一技术标准和安全规范,加快农村天然气供应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构建城乡统筹的天然气供应体系,为扩大农村天然气供应能力,提高农村用能质量和水平,缩小城乡差别,及建设美丽农村奠定清洁能源基础。

  针对这一点,燃气企业还应向电力系统学习。后者以电力的普遍服务为己任,把保供电作为首要任务,从而建立了一整套的企业之间、省市之间、电网之间互保互济机制,共同保证电力安全。

  如当2008年南方发生大面积冰雪灾害,保供电出现严重困难时,电力行业从上到下总动员,不等不靠不要,以恢复供电为核心。电力人的口号就是“办法总比困难多”,在较短时间内,不仅修复了冰雪破坏的各种电力设施,较快恢复供电,还为今后类似问题的解决积累了经验,从协调机制到技术创新,摸索出一整套应对冰雪灾害的应急机制和预案,类似事情此后再未发生。

  再如,今夏超强台风“天鸽”几乎摧毁了珠海所有电力设施,电力系统也是按此应急预案,有条不紊地处置危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很快就恢复了城市供电。这些应急经验值得燃气企业学习和借鉴。

  过去天然气供应不足就断气的管理模式,已不符合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天然气行业要依据客观需要的客观规律,建立起一整套确保供应安全的储备、互保、互济等供应安全和应急处置机制。同时,还可向电力系统学习,建立一整套城乡统筹的供应、服务、标准、质量等机制,构建天然气供应的价格交叉补贴机制,使得天然气在城乡都能供得上、用得起,同时确保供应安全。

  总之,只要上下认识一致,措施得当,保障有力,“煤改气”和“煤改电”就定会成为得民心、顺民意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

  (作者系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原主任)

资讯
“煤改气”工程助力蓝天共筑共享
科技服务民生 保障温暖过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