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7年11月20日 星期一

中国大坝学会水库大坝公众沟通领域首次会议达共识:

水库大坝公众认知参与度待提升

《 中国能源报 》( 2017年11月20日   第 11 版)

  本报讯 记者苏南报道:为增强公众对水库大坝的科学认知,中国大坝工程学会日前在“2017学会年会”期间成立了水库大坝公众认知与公众关系委员会,并召开了首次会议。参会的业内专家达成共识:增加水库大坝认知亟需拓展社会公众的参与度,要把水库大坝建造的必要性、生态保护、安全保障、危机应对等更多信息客观真实地告知公众,增强其知晓度和认知度。

  “作为世界上水库大坝最多的国家,中国目前拥有水库大坝9.8万余座。然而,公众对水库大坝知之甚少,这与中国作为水电大国的地位极不匹配。” 与会专家一致指出,“目前社会上存在一些针对水库大坝的误解、误传,我们需要科学、客观、理性看待水库大坝,不能把个别地区、个别水库、个别时段出现的问题波及到所有水库和任何时刻。”

  据水利部副部长周学文介绍,我国是一个水旱灾害频发和能源短缺的国家,建设水库大坝,统筹防洪、发电、供水、灌溉等功能,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关资料显示,建设水库大坝能够涵养水土,促进动植物生长和生态改善。在枯水期,许多水库大坝的运行可增加河流中下游的流量,抬升河流水位,改善河流的水质和两岸的生态环境。而在洪水期,则可以起到相反的作用,顺从人类和生态的需要,有效地调节河流的径流。

  但是,水库大坝作为人造建筑,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资料显示,在江河上修坝建库,调蓄江河径流,对江河生态系统将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水库淹没耕地,会导致可观人口迁移和城镇迁建;水库蓄水后,库区水体流速减缓、扩散稀释和复氧能力下降,会引发水体污染;蓄水改变库区及中下游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条件可能恶化;水库运行后,泥沙淤积将对回水影响地区的防洪不利;水库蓄水后,库区水面抬高加宽,沿河文物古迹可能被淹没,部分自然景观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如何看待水库大坝的“益”和“险”?

  记者了解到,国内外的水库大坝建设和运营者已经探索和发明了许多应对大坝风险的策略。而且这些策略经过实践检验足以证明,只要认真应对,能够避免或者消除,至少可以大幅度减轻水库大坝可能产生的副作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亦楠认为,水库大坝最重要的作用不是发电,而是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难题——天然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匀。“目前,除了修建水库大坝,人类还没有其他手段解决天然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的矛盾。”

  “严重的洪涝会冲毁地表各种自然和人造景物、威胁生物生存,要想避免这些风险,就必须因地制宜建设大量水库大坝。很多情况下,没有水库大坝,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会使环境本身处于破坏状态,而修建相应的大坝,人类可以对恶化的环境进行适当、向好的干预。”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社长汤鑫华认同王亦楠的观点。

  据了解,在水利水电行业,水库大坝建设改善恶劣自然环境的最佳案例莫过于二滩水电站。从一个气候恶劣、植被稀疏的干热河谷变为植被茂盛气候温润的森林公园,二滩水电大坝发挥了关键作用。

  “绿水青山并非等来的,人们对待水库大坝开发亟需走出‘生态愚昧’的误区。”王亦楠呼吁,“‘生态文明’的对立面不只是‘生态野蛮’,即不计环境后果、只顾眼前利益的掠夺性开发,还有将人和自然完全对立、认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人类啥也别做’的‘生态愚昧’。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和核心理念是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增进人民福祉。不能让‘兴水利除水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的水利水电工程背负‘破坏生态’的恶名。”

  来自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尉永平教授也表示,水库大坝的建造不可避免地存在安全隐患及对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要把其中的正、负面影响原原本本向公众交待清楚,让公众知晓并接受,并提供科学的解决方案。

资讯
中国电煤采购价格指数首发
关注
水库大坝公众认知参与度待提升
大坝科普必须“补课”(短评)
48天,中国水电海外竞拍创“神速”(中国水电在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