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7年10月30日 星期一

湄洲湾畔,铸就卓越标杆

——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EPC承建国投湄洲湾项目创新实践侧记

■本报记者 朱学蕊 卢彬 《 中国能源报 》( 2017年10月30日   第 12 版)

  海峡西岸、湄洲湾畔,一座高参数、高标准绿色火电项目——国投湄洲湾第二发电厂(以下简称“湄洲湾项目”)两台百万千瓦机组近期实现双投,正将源源不断的电能送往千家万户。

  四年多前,这里曾是一片遍布淤泥、积水和残余粉煤灰,地质条件复杂的海域灰场。

  过去两年,在仅有的15.5公顷施工用地上拔地而起的工程,因总承包方——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东院”)颠覆性的基建管理模式,让国内众多建设同行纷至沓来。

  2016年,湄洲湾项目荣获第七届“中国项目管理成就奖”和中国水利电力质量管理协会年度“全国电力企业现场管理星级评价五星级现场”。

  今年3月,国投集团董事长王会生在项目现场感叹:没想到工程形象变化如此之大,从荒滩变为了现代化工程;没想到火电厂投资造价管理如此先进,用二十年前的造价实现了高标准的精品工程。

  “点赞”不止于此。

  一个多月前,在第30届IPMA(国际管理协会)世界大会上,湄洲湾项目一举摘得国际卓越项目管理大奖金奖,成为我国首个获此殊荣的电力项目。负责该项目的山东院项目经理、山东院副总经理宫俊亭获颁2017年度唯一一个“IPMA成就奖·年度项目经济金奖”。在世界项目管理史上,项目和项目经理同时获得项目管理界“奥斯卡”奖,尚属首次。

  一个传统火电项目,如何让业主“出乎意料”?如何探索创新并成就卓越?如何在世界知名项目云集的国际大奖中脱颖而出?记者近日走进湄洲湾项目,深入山东院湄洲湾项目部,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1

  设计引领,颠覆传统基建模式

  站在76.3米高的4号机组锅炉钢架平台,环视整个湄洲湾项目,临海而建的厂区占地不大却紧凑有序,厂前区、厂区、绿化隔离带层次分明,植被葱绿、三角梅艳丽,高耸入云的烟囱看不到烟气。今年7月20日,4号机组率先投产后的数据显示,各项指标大大优于合同要求及燃机排放指标。

  湄洲湾项目是山东院通过公开竞标拿到的首个百万机组总承包项目,更是国投电力基建模式改变的第一个示范项目,这意味着山东院要以全新思路设计和建造。

  唯有打破常规,组建全新的团队。

  设计出身的宫俊亭第一次转变角色,做了项目经理,项目部除了三名“60后”,其他骨干清一色的“80后”。

  “既然要创新,就要放开手脚,撇开传统思维,从‘白纸’开始。”宫俊亭告诉记者,“基于这个想法选人组团队,湄洲湾项目部总体以年轻人为主,就是要大家甩开膀子、撸起袖子。”

  常规火电项目建设,设计和施工“两张皮”,施工经常受制于设计,现场微小的改动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协调难且耽误工期。但在湄洲湾项目,山东院充分发挥了以设计为龙头的总承包管理优势,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真正起到了牵头引领作用,设计、采购、施工、调试高度融合。

  “以项目目标为核心进行一体化策划和管理,我们优化改变了常规的施工顺序、设计顺序,最大限度发挥了EPC总承包方的整合作用,优化了各方资源配置,工程进展均衡、有序、顺利、高效。”宫俊亭说。

  分区、分层施工,很好诠释了设计施工一体化的突出优势,这个颠覆传统基建模式的施工方法,源自项目部一次外出交流。

  2014年,项目部在江苏一家火电厂参观锅炉厂房时发现,现场施工竟然是埋好地下设施,然后做完粗地面,再一层层往上搭建钢架和锅炉。这种方法减少了地面混杂和整个现场的交叉施工,不仅能提高施工效率,还能保证施工安全。

  “既然施工相对简单的锅炉厂房能做,发电机组主厂房和全场建筑物应该都能做。”受到启发后,项目部立即将这个思路摆上桌面。但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哪个火电厂在复杂的主厂房施工顺序上尝试过“颠覆”。

  说干就干!项目部及时调整施工组织思路,根据施工组织要求,调整交图顺序,快速组织施工。

  “一般项目上,交图顺序在设计院最难调整和打破,但我们努力做到了。”项目部工程经理潘清波说,“这就是EPC无缝对接和高度融合的优势,确定了想法,设计采购施工能高度响应和协同。”

  之后的项目实施中,项目部将分层分区施工放大到整个厂区,优先策划和组织厂区地下设施及地下建构筑物的设计,实现由深至浅、分区域分层施工,减少二次开挖和施工交叉,这才出现了让业主和众多建筑同行“瞠目”的现场:整洁有序、已经成型的施工地面上,各区域建筑物如积木一样逐层搭建,各环节有序衔接、均衡推进,提高效率的同时还降低了施工成本。今年3月,项目部申报的《火力发电厂分区分层电力建设工法施工方法》获得2017年度电力建设工法,并已申报发明专利。

  一次现场考察时,国投电力总经理黄昭沪坦言:“湄洲湾项目颠覆了我对电力基建的认识。”

  2

  追求卓越,临时项目永恒作品

  创新,就是摸石头过河,将不可能变成可能。

  在IPMA颁奖现场,评奖委员会这样评价湄洲湾项目:“基于创新的理念,湄洲湾项目建立了一整套项目管理体系并应用于实践,以全面优于燃气电站的排放标准取得了环境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在人与目标、项目管理资源与过程、项目结果三大部分均取得了杰出成就。”

  正如分层施工并没有止于土建,而是进一步延伸至锅炉分层吊装一样,基于打造一个卓越标杆项目的初衷,项目部对创新的探索渗透到了现场的各个角落。

  在湄洲湾项目现场,“永”与“临”结合的例子随处可见,厂前区大楼、绿化带、地下管网、排水沟、门禁,这些常规项目中临时建交付拆的部分,却在湄洲湾新项目做到了“一步到位”。

  “我们优先策划厂区地下设施设计,在分区域优先组织厂区管网、沟道等地下设施施工的基础上,完成厂区主要道路网和雨水排水沟的施工,避免了厂区杂乱和雨水堵塞。即使项目移交业主,这些设施也能直接利用。”项目部副经理张宝告诉记者,“永临结合,很好地实现了项目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卓越见于细节,湄洲湾项目的每个角落,宫俊亭都了然于心。作为一个设计师、项目经理,他深知:临时性项目更是一个永恒的作品,只有精心设计和策划,并融入设计者的思想、投入全部的精力用心实践,方能成就作品。

  为了打造好湄洲湾第二电厂,项目部整合资源,创新建立四方接口管理模式,使项目管理过程有序、高效;创新开发和应用了一整套系统的、智慧化的信息管理技术,提供了强大的项目管理和决策支持;创新采用火电厂暖通空调系统数字化设计技术、沉管水下安装施工技术、应用多腔孔陶瓷复合绝热新型保温材料……依托湄洲湾项目的优质平台,项目部形成了一批先进的管理和技术标准、专利,更搭建起了可向行业推广的创新管理体系。

  起初,施工单位极不适应这些接踵而至的创新,面对颠倒的施工工序、从没见过的工法,着实无处下手,但等施工结束,他们自己也很吃惊。“这样施工,竟然事半功倍。”来自湖南的分包商罗安对此深有感触,直言跟着山东院尝到了创新施工的“甜头”。

  湄洲湾项目一开始就与国际卓越项目管理模式对标,更引入了核电项目管理理念和技术,这也是负责工程质量的项目副经理、总工程师张鲁鹰职业生涯从未遇到过的。她曾担心,这些创新施工会不会影响工程质量,会不会带来安全问题,但在施工过程中,她逐渐打消了疑虑。

  “创新需要磨合,也需要代价,更有风险,但不创新,就没有竞争力。大家相信山东院有能力把控和化解风险,所以敢想敢拼,敢实践。”张鲁鹰说。

  3

  团队成长,“湄洲湾是最好大学”

  9月27日19点39分,当湄洲湾项目3号机组一次性高标准通过168小时满负荷试运,机组值长默默将一个数据记在了心里:DCS系统超过一万个测点,保护误动作0次、拒动作0次。

  湄洲湾畔,燃起了庆祝的焰火。在火树银花的照耀下,潘清波通过手机视频与妻儿分享激动和喜悦。“四年多的努力与付出,这一刻,一切都值得。四年好像再上一次大学深造,而湄洲湾项目就是我们最好的大学。”

  “卓越的项目管理方式,是对未来充满希望,并能够持之以恒地去实现。”宫俊亭常用这句话总结湄洲湾项目的管理理念,他也一遍遍将这个理念告诉来项目参观交流的同行,分享一个“60后”在一个全新项目上的所学所得。

  几年前,张鲁鹰曾调离山东院,笑称自己终于脱离了宫俊亭这个“加班狂”的“魔掌”。然而,回到山东院并在湄洲湾项目与老同事并肩作战,却让她倍感庆幸。“从设计到土建,再到质量管理,按部就班做了三十年基建项目,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满怀激情,从头到脚像洗礼了一遍,这是多么难得的经历。”

  对年轻人而言,成长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9月14日,3号机组锅炉监控图像上的曲线发生异常,判断有炉管泄漏的风险。工程部作为整个项目工程管理的组织者,立即组织业主单位各相关部门与施工单位,进行了长达7天的检查。最终经过严密排查,排除了漏点隐患。

  这样的突发事件和快速应急,张宝和潘清波遇到过无数次。每一次,在高效的协调管理和科学应对下,问题都能及时化解。回想起初到项目,不适应新的管理模式、对创新毫无概念、天天挨批的经历,他们几乎异口同声:“这样的成长太珍贵!”

  南开大学档案学专业毕业的邵甜甜毕业不久就来到湄洲湾项目,四年中,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到如今项目部的文控负责人,湄洲湾项目两台百万机组大约8000卷册左右的文件她都装在了心里。2015年,由她负责申报的《火电EPC项目文档控制关键技术应用研究》获得了国家档案局一等奖。

  “压力大、挑战大,整夜整夜睡不着觉,好几次都想离开。但现在看来,坚守下来是对的,这个项目让我做到了更好的自己。”

  所谓引领,绝不是高高在上发号施令。“当设备出现问题时,消缺现场最急最险的地方,永远有山东院人的身影。不管是部门负责人,还是刚入职的新人,都可以放下身段去干活。”谈及自己的团队,宫俊亭难掩自豪之情。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在实现了“打造一个卓越的项目、提升技术和项目管理能力,培养一批人才、锻炼一支队伍”的初心后,宫俊亭和项目团队的成员将把湄洲湾精神和湄洲湾的卓越管理理念带到更多的地方,生根开花。

 

  记者手记 

  一份初心,成就卓越

  在湄洲湾项目部不到两天的时间,随时用文字记录,生怕那些发自内心的话语,那些闪耀着光芒的细节,因为我的笔慢,无法将一个传统电力项目的颠覆故事呈现。

  宫俊亭说,老同志不变,怎么让大家变;我们不吃苦,怎么带一帮年轻人;不拼尽全力做到最好,怎么对得起大家的信任和托付。

  张鲁鹰说,戈壁滩,大草原,大海边,跑过那么多项目,湄洲湾已经刻在了心里。老同志面对创新、接受创新所经历的纠结和转变,真真刻骨铭心。

  张宝和潘清波,两个三十五六岁的人,在湄洲湾几年冒出了“显老”的白头发。说起项目,他俩打开话匣子咕噜噜停不住,但谈及家人,却欲言又止。他们是以项目为家的儿子和丈夫,是孩子视频里的爸爸。

  86年出生的王春远和88年出生的邵甜甜,在二十六七岁的年纪,就在项目上独挡一面。想起初到湄洲湾的头两年,因为挨训能哭一夜,因为失眠痛苦不堪,邵甜甜感叹,我一个没有经历过风雨的小姑娘,四年下来,除了睡不着觉,现在啥也不怵啥也不怕。而王春远坦言,那些挨骂被批的经历,现在想想竟然觉得温暖。

  机组双投,项目移交,宫俊亭的心里踏实、满足。置身电厂,脚踩水泥地,抬头望流云,回想过往,在一片泥泞的灰场中,大家憋着一口气清泥,打桩,填沙,不敢有丝毫马虎,一点点将图纸变成现实,一帧帧画面,仿佛就在眼前。建好了标杆电厂,提升了能力,练出了队伍,这个初心变成了现实。

  做卓越的项目,更做卓越的自己。四年光阴,白驹过隙,随着项目移交,大家陆续离开,奔赴各地,但湄洲湾是他们共同的“作品”,这个作品让每个人经历了挑战、压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时代变革、能源转型,火电项目唯有打破束缚,求新求变,才能高效经济、绿色清洁。湄洲湾项目,让业主惊叹、让同行取经,站上世界舞台赢得掌声的背后,正源于一份勇于对标卓越、敢于颠覆传统,坚持创新、敢做敢拼的初心。

资讯
湄洲湾畔,铸就卓越标杆
东北能监局完善电力辅助服务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