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大输量天然气管道
工程关键技术研究成功
本报讯 经过5年攻关,“第三代大输量天然气管道工程关键技术研究”重大科技专项日前通过中国石油验收。这项关键技术的研究成功,巩固了我国在天然气管道应用技术方面的国际领跑地位。
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国石油2012年7月在大规模管道建设进程方面设立“第三代大输量天然气管道工程关键技术研究”重大科技专项,针对X90/X100超高强度钢管应用技术、0.8设计系数应用技术和管径1422毫米X80管线钢管应用技术展开系统研究,为今后超大输量天然气管道工程建设做好技术支撑和储备。
这项科技专项由中国石油统一组织,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任项目长单位,联合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院、管道局、宝鸡钢管、渤海装备、海洋工程、工程设计公司和规划总院开展攻关。5年来,取得7项理论成果、12项技术成果、7大标准体系、9大系列产品,形成6项标志性创新成果。
在这一过程中,我国首次开展天然气管道全尺寸气体爆破、首次批量生产并敷设0.8设计系数管道和管径1422毫米X80管道,在国际上首次批量生产X90管道、首次开展X90管道的全爆试验。而管道基于可靠性设计方法、管材技术指标、高强度管件、管材强韧性匹配、断裂控制预测模型及爆破试验技术方面取得的成果,获国际同行高度关注和认可,X90钢管相关研究成果更是填补了行业空白。
从实际效果来看,261公里0.8设计系数示范工程节约钢材1.26万吨;管径1422毫米X80管道示范建设为中俄东线大规模实施提供了技术保障。这项关键技术将为我国今后大规模油气管网建设节约大量资金、减少大量土地占用和环境扰动,实现绿色低碳和节约发展。
(蒋万全)
勘探三号完成国内海域
首次超高温高压井测试
本报讯 近日,中海油海洋石油工程公司勘探三号钻井平台成功完成国内海域首次超高温高压井测试作业,在南海西部海域获得油气发现,实现高温高压井钻探技术的新突破。
该井所在海域是当今世界油气勘探三大“高温高压”区域之一,更是典型的温压“双超高”井,测试作业达到世界级难度。作业中,勘探三号平台通过精细化操作、强化应急演练等措施,克服压力上升快、窗口窄及井漏和黏卡风险高等困难,圆满完成此次超高温高压井测试作业。经查阅资料,在如此高的井底温度和地层压力下,成功进行测试作业,在国内海域尚属首次。
(雷雳 夏添 孔祥鹏)
中石化西北油田建成
首座智能油田示范区
本报讯 近日,从中石化西北油田获悉,该油田在没有任何先例和经验借鉴的前提下,在采油三厂10-6计转站建成了首座智能油田示范区,这意味着西北油田智能油田建设已进入深度应用阶段。
西北油田采油三厂管理的400多口油井散落在100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点多面广线长,生产运行管理难度大。过去,他们以两个采油管理区为中心建立了智能指挥中心,虽然可以对油井的生产参数进行监控,但遇到异常问题时,需要多方协调,远距离派人处理,工作时效很低。
为此,该油田提出了建立井站一体化智能平台的构想,选择了油井全部为稠油、最偏远、管理难度最大的10-6片区作为试点。以PCS数字生产指挥系统为依托,在计转站内设立了中控室,通过综合应用参数远程传输、掺稀调控、在线含水检测、抽油机远程启停、无人机巡线等技术,形成了单井到站库的一体化智能管理调控平台。
井站装上“智能大脑”后,打破了过去单井、巡线、站库、运维管理界限,改变了过去油井业务、站内业务、管线业务分割的状态,有效整合工作业务,为整体外包奠定了基础。
本质安全得到提升。以前,巡井靠人工,掺稀靠人工,含水检测靠人工,现在巡检使用无人机,掺稀自动调控,含水检测自动化,大幅减少了员工直接接触有害物的几率,提高了企业的本质安全。
环境保护得到提升。井站智能一体化后,异常处理时效快速提升,许多隐患消灭在了萌芽状态,大幅减少了环境污染。
工作效率得到提升。综合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运行环节的减少,提高了生产效率,使油田提质增效落地生根。
集约化管理得到提升。井站一体化智能平台建设,纵向上使管理垂直一步到位,横向上将与其它井站一体化实现联动,从而形成纵横交错、快速高效的信息化管理网络,实现管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目标,最大限度提升企业效益。
总之,10-6井站一体化智能示范区,实现了“监控可视化、运行一体化、分析智能化、指挥精准化”,为智能化建设提供了经验。目前,采油三厂已把管辖井站划分8个片区,将按该站模式逐步实现井站一体智能化建设全覆盖。
(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