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核集团总经理钱智民与沙特地调局局长纳华伯在沙特吉达市签署《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与沙特地质调查局铀钍资源深化合作谅解备忘录》,这是推动我国核工业走出去的又一重要成果。
今年3月16日,在两国元首见证下,双方就已签署铀钍资源合作谅解备忘录。纳华伯对中方表现出的技术实力与敬业精神均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表示,愿继续深化合作内容,扩大合作成果。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作为沙特项目总负责单位,其团队成员的辛勤付出得到了沙方的充分认可,保证了合作项目顺利推进。“沙特与我国签订了相关合作协议,但该项目是第一个已经切实落地的项目。“核地研院院长、沙特项目负责人李子颖介绍称。
3月中旬开始,中国铀业核地研院和有关队所近百名专家前往沙特,在短短两个月时间里,对沙特9片大区、35片小区开展放射性资源勘查评价,高质量完成第一阶段野外地质调查评价工作,并圈定了多处找矿靶区,已初步证实了沙特良好的找矿前景。“我们在火山岩片区圈定铀矿化带5条,其中一个矿化带经刻槽取样,铀含量远远超出我国规定的工业指标。”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称,“根据规范,我国现行铀矿工业指标为500ppm,这些铀矿化带都属于高品位铀矿化带。”
“沙特项目所在区域的地形大多是戈壁、荒漠,植被很少,对于地质勘探工作开展较为有利。”李子颖表示,“但从另一方面讲,高温和日照下,缺少植被无处遮荫,遮天蔽日的沙尘暴就难以避免,工作条件十分恶劣。”
“地表温度能达到65摄氏度,汽车里开空调,温度也在40摄氏度以上。”沙特项目课题组负责人陈金勇表示。据了解,沙特项目野外工作环境温度基本都在50摄氏度甚至更高,加上强烈的日晒,沙特项目团队成员的胳膊、脖子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晒伤。
除了恶劣环境带来的困难,技术上的挑战也并不轻松。核地研院总工程师、项目副负责人秦明宽表示:“虽然沙特方面提供了9个大区35个小区的勘探范围,但没有提供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矿床。由于缺乏植被,土壤覆盖情况也较差,基岩过于裸露也限制了一些地质勘探技术手段的应用。”不仅如此,沙特地区地质情况、成矿类型与我国存在一些区别,许多信息必须现场勘测了解后,才能让我国团队积累的丰富经验发挥作用,对工程进度的按时推进提出了考验。
“沙特项目这样大规模的‘走出去’,对于核地研院乃至中国铀业,都是第一次。从项目落地,到人员、设备、工作方案各方面,挑战还是比较大的。”李子颖告诉记者,按照合同,项目团队至少要在2年时间内落实1至2处提交普查资源量,而这一工作,国际上一般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
时间紧,任务重。为了按期完成项目目标,沙特项目团队最大程度地发挥经验、技术优势,大大缩短了工程周期,加上高强度的工作,取得高水平、高质量的成果得到了沙方高度的评价和充分的肯定。
除铀矿外,核地研院沙特项目团队在勘查评价过程中,还发现了钍、稀土等其他矿产资源的重要找矿线索。据了解,在一个花岗岩工作区,核地研院团队圈定了一条具相当规模的矿化带,经化学分析,铀、钍、稀土、铌平均含量均超过工业品位,成矿潜力很大。
沙特项目的顺利推进,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核地质工作者们丰富的经验与顽强的精神,同时也推动了整个产业链的“走出去”。李子颖指出,沙特项目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基本上都是国产设备,很多设备来自于核地研院。勘探项目合同的签订,同时也促成了许多仪器设备合同的签订,依托项目,实现了批量仪器设备出口。
沙特以丰富的油气资源产量而闻名,但其在新型能源利用方面也已展开了探索。据了解,沙特电力供应主要依靠石油和天然气,对其油气资源已形成压力。为此,沙特已制定了核能发展规划,并在全球范围寻求合作伙伴,帮助其建立先进的核工业体系。
李子颖表示,沙特项目团队将在现有9片地区进一步开展调查评价工作,争取发现新的找矿靶区。今年11月至明年5月,计划对重点地区开展预普查和普查工作,完成相应钻探工作量,并按照国际标准提交普查资源量,为后期详查及矿山开发打下坚实基础。同时,积极拓展其他矿产资源勘查评价项目,以扩大合作范围和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