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7年05月22日 星期一

能源转型驱动城市协调发展

孙祥栋 段博川 《 中国能源报 》( 2017年05月22日   第 04 版)

  城市,是人类活动最集中的空间,是能源消耗最密集的区域,是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理单元,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数据显示,世界上最大的100个城市的GDP占全球GDP总量的比重达三分之一。我国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以3.7%的国土面积集聚了18%的人口,创造了36%的国内生产总值。根据麦肯锡报告预测,到2025年,中国城市GDP占全国GDP的比重将达到95%左右。

  毫无疑问,城市是各类生产要素的“聚集地”,也是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高地”。但是,生产要素的加速聚集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伴随着能源的大量消耗与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世界银行的研究结果显示,仅占全球陆地总面积2%的城市,消耗了全球67%的能源,排放了全球70%多的温室气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在过去长期粗放型发展中也暴露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水资源短缺恶化、空气污染、温室气体排放过度等等。这些城市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巨大瓶颈。

  因此,从产出的角度来看,城市这一地理单元既输出了“正向”产出,即经济增长;又输出了“负向”产出,即以环境污染为代表的大城市病。简单来说,城市的协调发展是指在相关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的约束下,尽量地增加“正向”产出并减少“负向”产出。而能源转型则有助于驱动城市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表明,劳动力和资本投入是我国城市快速发展的最主要动力。正是我国内地劳动力与外资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汇集,才塑造了城市的繁荣,创造了经济增长的“中国奇迹”,在这一过程中,能源系统之于城市发展的作用更加侧重于保障,城市发展对于能源系统的要求主要强调“量”上的充足供应。

  然而,当前我国的环境问题刻不容缓,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靠劳动力和资本投入驱动的城市增长解决了发展的问题,却无法回答协调发展的问题。在城市协调发展的框架下,能源系统“质”的转变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城市能源转型也将成为我们最好的抓手。

  能源转型有助于提高城市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从而增加“正向”产出。历次工业革命均表明,能源转型可以有效驱动技术进步,从而大大提高生产能力。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出现使得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而蒸汽动力主要来源于煤炭的燃烧。这种由人力、畜力向煤炭的能源动力转变变革了生产方式,从而使得机器更新了传统的生产和运输方式,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增长;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内燃机得到了广泛使用,随后,电灯、电车、电影放映机相继问世,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新技术层出不穷并广泛应用于经济活动,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当前,更加高效的能源体系将最大程度上激发城市生产领域的创新和创造活力,从而以更低廉的能源投入带来更广泛的经济增长。

  能源转型有助于优化城市能源结构,从而减少“负向”产出。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达到43亿吨标煤,原煤和原油占比分别为64%和18%,化石能源燃烧与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密切相关,能源体系的清洁高效利用是减少城市污染的重要途径。考虑到我国资源禀赋现实以及能源转型规律,煤炭在我国能源体系中的作用在短期内很难被替代,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需要得到高度重视。

  有研究表明,如果将全球燃煤电厂效率从目前的35%提高到45%左右的先进水平,全球燃煤发电可减排二氧化碳40亿吨。

  在我国装机总量持续增加情况下,如逐步用先进的超超临界机组替代老旧机组,燃煤发电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将可保持基本稳定。此外,可再生能源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大数据技术加清洁能源的发展模式将以能源行业“信息密度”的提高来弥补清洁能源能量密度不足的劣势,如通过大数据分析,风电场可以进行设备更新、布局优化,从而提升监测效率、提高发电功率、减少运维成本,增加风能的能源密度。

  (孙祥栋系国网能源研究院研究员,段博川系北京师范大学博士)

“一带一路”能源合作重在作为
能源转型驱动城市协调发展
点赞北京顺义汽车“油改电”新政
“一种气,三种价”引发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