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印发《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下称《规划》)。《规划》指出,通过发展我国矿区生态环境得到逐步改善,设定到2020年基本建成集约、安全、高效、绿色的现代煤炭工业体系的目标,并提出推进煤炭清洁生产的重点任务,即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行煤炭绿色开采,发展煤炭洗选加工,发展矿区循环经济,加强矿区生态环境治理,推动煤炭供给革命。
《规划》意在加强生态文明矿区建设,最大程度减轻煤炭生产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其本质核心就是煤炭生产开发侧的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这需要不断地通过创新来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
一、需要创新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机制
创新节能减排管控体系建设模式。新世纪以来,煤炭行业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断发展、延伸的潮流日益明显,产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特点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既创造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新平台,又产生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问题。需要跳出传统专注煤炭采、选领域外延型节能的较狭领域,研究采煤、选煤、发电、煤化工、建材等循环经济模式内涵型节能新对象。从线性管理、平面管理发展到网络化管理、立体管理,建立大系统节能减排的管控模式和管理体系。
完善节能减排统计信息系统。新的循环经济系统与传统的煤炭采选生产相比,有更多形式的能量流、物质流,形成更多的节点,也就产生了更多的信息流,经验管理难以满足及时调度、优化管理的要求,必须建立完善生产现场的节能减排监测系统和智能化辅助决策系统,对重点设备、装置、系统和重要的能源、物质流动与交换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为此需要建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能耗指标评价方法,重大节能减排项目实施效果评价方法,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为准确掌握情况,科学决策建立基础。
明确节能减排评价考核奖惩体系,研究科学有效的节能减排评价、考核、奖惩模式、机制和管理办法,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技术标准。
研究和推广节能减排监测新方法和新技术,开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减排共性和关键性技术开发和示范,解决技术瓶颈。
二、需要创新的生产模式和技术
煤炭绿色开发要从煤炭生产的源头开始做起,认识煤炭资源与煤矸石资源、煤系地层地下水资源属于共存、共生的状态,掌握受煤炭采动影响后的变化规律,努力构建生态环境负荷最小、恢复治理成本最低、最大限度利用自然生态资源和能量“自平衡”的煤炭生产模式和配套技术。
这些模式主要有确定对煤炭生产的生态约束和生态支撑达到平衡状态的矿区生态承载力,以生态平衡最稳定而不是煤炭最大产出为目标的决策模式;以煤炭及其共伴生资源物质流、能量流最优化,社会综合效益最大化、生态环境成本最小化为目标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煤炭作为采掘产业,与生态环境的紧密程度远大于一般加工工业,以工业生态学为指导,充分利用自然力的构建生态经济结构模式;政府协调,煤炭企业、矿区农牧民和专业化公司共同参与建设,以资金、土地、技术入股,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矿区生态恢复模式;市场机制和政策主导两种机制结合,煤炭产业链和煤炭利益链全系统成员责任共担的生态补偿模式。
需要突破的技术主要包括矿区地下水资源保护及资源化利用技术,重点是保水采煤,从浅层地下水保护到深层地下水保护的系统理论,建立煤炭开采对矿区地下水资源扰动影响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利用井工开采和露天开采形成的空间存储受采煤扰动水资源技术;矿井水、生活污水和再生水分级利用和循环利用技术和途径等。煤矸石污染防治与综合利用技术,重点是大数量、高附加值、低能源消耗、低污染的煤矸石综合利用技术,从源头开始,能够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煤矸石利用与处置系统技术,包括矸石分类处理技术、煤矸石充填开采技术、矸石山自燃预测和防治技术等。煤矿沉陷区治理技术,重点是矿区土地复垦技术、草原矿区防风固沙生态修复技术、煤炭开采沉陷区预先建立植被技术等,形成煤炭资源经济合理高效与环境友好统一的绿色开采支撑体系。北方干旱、半干旱矿区露天煤矿排土场高效节水复垦技术,筛选抗旱、固土固沙能力强的当地适生植被种类,考虑移交农民后的管护可行性和经济利用价值,采用滴灌、微灌等节水技术,实现干旱、半干旱矿区露天煤矿排土场植被恢复和经济、生态效益双赢。
煤炭工业还要长时期承担我国能源供应主力的重任,特别是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煤炭工业开发布局的重心,也是煤炭生产开发与生态环境矛盾最为突出的区域,需要以构建和谐为目标和切入点,努力化解煤炭生产开发中已显现的极化现象。这是一个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涉及多层次的责任,关系多方面的利益,值得大胆创新实践。
(作者系神华集团神华研究院战略所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