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们全力推进天然气处理装置零部件国产化率,目前国产化率达42%,年节约材料费80余万元,有效缓解了企业成本压力。”中石油新疆油田公司石西油田作业区运行科科长马玉华表示。
据悉,石西油田作业区下辖的天然气处理站是新疆油田最大的伴生气深冷处理装置。年度检修时,所需的进口配件从国外运至生产一线,不仅费用高,给企业带来较大的成本压力,进货周期长等不确定因素也对油田生产带来不利影响。为解决这一难题,作业区从2014年开始启动“零部件国产化率”工作。
两年来,作业区通过反复筛选和摸排,确定了“动力缸、点火系统”“机械密封大类”“联轴器”等六大类300余种零部件,并建立相应国产化零部件档案。同时,积极和油田公司内部有相同装置的兄弟单位联系,对共性零部件资源共享,提高生产时效。
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后,作业区对上百种进口配件进行国产化论证,并考察相关企业加工资质及加工能力,签订技术协议,进行加工试用,对一些磨损严重的零部件直接换用国产件进行试点。经过一年的国产化零部件试用,验证了国产化零部件性能的可靠性和适用性。
对于一些非标准的特殊零部件,作业区联系有资质的企业进行现场测绘,说明零部件工况及参数,并规定了严格的零部件加工质量标准。
仅2016年,在天然气处理站装置年度检修期间,作业区通过对16G825发动机缸套、一二级活塞、气门导管、DPC600压缩缸套和活塞,以及各类机械密封、滤芯,气阀、活塞环、轴、气阀、皮带轮、压力表、温度计等全部更换为国产化零部件,节约成本80余万元。
两年来,作业区已完成国产化零部件300余种,涉及产品六大类。随着研发和改造步伐不断加快,目前国产化配件平均供货周期较进口缩短4个月,减少库存费用268万元。根据价格统计对比,国产化零件价格约是进口零件的70%,有效缓解了石西油田的成本压力,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在保障油田安全平稳生产的基础上实现降本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