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Paola Soleri将生态学和建筑学融合,最先提出了“生态建筑”这一概念,之后“节能建筑”、“绿色建筑”等概念也开始形成并在全球发展起来。 在这样的大趋势下,中国建筑行业最大的综合性研究和开发机构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简称“建研院”)率先将绿色建筑理念引入国内,无疑成为该领域当仁不让的领航人。
“我们是建筑行业最大的科研单位,主要任务是开展建筑行业共性、基础性和公益性技术研究,编制和管理工程建设领域的标准规范,负责建设行业工程和产品质量的监督检验。推动绿色建筑发展要从科研和标准规范起步,首先要有一个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清勤接受本报采访时如是说,“可以肯定的是,绿色建筑是世界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中国在顺应这一发展潮流,而且发展速度很快。”
王清勤介绍称,中国第一个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2005年编写、2006年发布实施的,即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之后我国绿色建筑的标准体系逐渐建立起来,包括设计标准、施工标准、运行维护标准和评价标准。
据了解,我国标准规范分为四个等级,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建研院主编的民用绿色建筑设计规范,属于行业标准。此外,在目前国内8本绿色建筑评价的国家标准中,其中有6本的主编都来自中国建研院,包括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商店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博览建筑评价标准和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的评价标准。
“从今年开始,国家标准化体系改革,将积极推进团体标准的编制工作,这意味着将来标准规范的供应方面将会越来越丰富。”王清勤透露,“无论从标准、科研还是政策层面,国家都非常重视绿色建筑的发展。”
王清勤始终对中国建筑业发展予以了乐观肯定,称:“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建筑技术水平实现巨大的变化,发展速度非常快,很多超高层建筑都是我们自己设计和施工的。不过,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也存在的不少困难,比如公众、社会、地方的认识问题、增量成本即资金问题、技术难题等。”
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快速发展,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数量始终保持强劲的增长态势。 截至2015年12月31日,全国共评出3979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全国绿色建筑累计为4.6亿m2。其中,设计标识项目3775项,占总数的94.9%;运行标识项目204项,占总数的5.1%,建筑面积为2686.4万m2。平均每个绿色建筑的建筑面积为11.6万㎡。目前,江苏、广东、山东、上海、河北、浙江、湖北、陕西、天津、北京等13个地区的绿色建筑项目数量超过100个,遥遥领先。
在如何引领中国绿色建筑发展方面,王清勤坦言:“作为中国建筑领域最大的科研机构,不论是在科研方面还是标准规范编制方面,建研院都应该引领中国绿色建筑的科技发展。事实上,全球多国都有各自的绿色建筑标准,如英国于1990年发布世界首个绿色建筑标准BREEAM、美国的LEED、日本的CASBE等,但绿色建筑发展是要因地制宜,即便在中国,南方和北方也是不一样的,深圳和哈尔滨是不一样的。”
“因此,中国的绿色建筑标准更符合中国国情,外国标准肯定有水土不服的问题。中国市场肯定要用中国标准,最适用、更科学、推广量也很大。”王清勤强调。他指出,美国的LEED之所以在全球曝光率极高,一方面是美国的商业运作能力特别强,另一方面也存在外界盲目崇拜的心理。
建研院在绿色建筑的成就到底如何?事实说明了一切。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号建研院院内,有一幢外观并不起眼的4层楼,与周围时尚、潮流的办公楼相比,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但这正是中国第一家近零能耗建筑示范楼,而且已经运行了两年。
这个秉承了“三简”原则的近零能耗建筑,是“中美清洁能源合作”二期合作的重要项目之一。这座示范楼的主设计负责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院院长徐伟在接受本报采访时直言不讳地称:“中国建筑节能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终极目标是建筑近零能耗甚至是零能耗。”
“这座示范楼2013年1月1日启动,2014年6月30日完工入住,耗时一年半,项目定位是如何引领建筑节能向更深、更高标准发展,同时也是中美科技合作的成果展示,可以说,我们已经成为带动低能耗建筑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徐伟坦言。
据了解,这座近零能耗建筑示范楼在2016年世界绿色建筑最佳案例评审中获得第三名,整体全自动化的健康智能建筑,即便是在雾霾天,PM值仍然能达到优的标准。徐伟介绍称,最初节能设计目标是供暖、供冷、照明三项消耗小于等于25千瓦时/平方米每年,“运行两年后的今天,实际消耗完全达到预期目标,约23.5千瓦时/平方米每年”。
“同等情况下,这栋楼是中国最高水平,能耗水平仅是北京普通办公楼的1/5,节省率高达80%。我们的独到技术在于如何平衡精准计算和供给之间的耦合关系。”徐伟自豪地表示,“这栋楼不仅能够节能,还符合现有室内环境标准甚至超越,空气品质和健康水平也有提升,这不是某些人所谓的绝对节能,即减少舒适度、减少需求,同时牺牲品质和健康。”
这栋楼的能源系统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采用太阳能集热系统和地源热泵系统相结合的能源形式,二层办公区采用地板辐射供冷供热加溶液除湿机组,三层办公区采用了辐射吊顶供冷供热系统加新风热回收机组,实现了温湿度独立控制,不仅提高了空调环境的热舒适性与室内空气品质; 而且与传统的空调系统相比有着显著的节能效果。建筑南立面设置太阳能光伏系统,采用分布式并网模式建设,系统模式为自发自用。
如此看来,这栋示范楼的建设和运行,具有非常深远意义。就像徐伟所说,近零能耗建筑的实践,在如何保证舒适度的情况下大幅度降低建筑能耗水平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此基础上不断总结和研究,将会为中国进一步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