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6年05月23日 星期一

创新平台凸显体系活力效应(走近2015国家科学技术奖)

——中信重工高端矿山重型装备技术创新工程探访

■本报记者 牟思南 胡清 《 中国能源报 》( 2016年05月23日   第 20 版)

  矿产资源是工业发展的基础产业,我国矿物资源开采能耗高、效率低,核心技术装备长期被国外垄断,进口价格昂贵。国际竞争力差,自主创新能力低,国内矿山制造企业亟需转型。

  在2015国家科技进步奖中,中信重工高端矿山重型装备技术创新工程荣获二等奖。与数量可观的单个创新项目相比,系统创新工程为数不多,该类奖项旨在奖励具有创新平台性质的体系建设。中信重工创新工程构建了一个怎样的创新体系?产生了哪些平台效益?本报记者来到了中信重工进行采访。

  明确目标,多措并举系统推进

  中信重工是矿山重型装备的龙头企业,担任总工程师的王继生,更是长期致力于矿山重型装备技术创新实践。“资源领域的高效开发利用和节能减排是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一项战略任务,研发高端矿山重型装备技术迫在眉睫。”王继生告诉记者。

  “引领行业技术进步,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矿产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绿色发展是中信重工的责任和使命。”王继生说。

  记者了解到,创新工程自2008年启动,便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即通过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形成20项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核心技术,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重型矿山装备成套供应商和服务商。

  为此,中信重工专门组建了创新工程领导小组,构建起决策、管理、执行架构体系,创新工程领导小组作为决策层,负责创新工程顶层设计,总部有关部门作为管理层,直属各机构作为执行层,保障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目标明确了,架构搭起来了,具体怎么推进?记者看到,中信重工相继制定了《“十二五”发展规划》、《2025年科技发展规划》等近、中、长期技术发展规划,通过制定技术先导战略,以顶层设计指引创新工程建设。

  在技术先导战略的指引下,实施实验、工艺、产品、材料、控制、制造六大核心技术基础及应用技术创新,整体提升企业综合实力。

  同时,从2008年至2014年,中信重工研发投入从1.3 亿元增加到9亿元,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从3%增加到7%,以持续研发高投入保障创新工程实施。

  “通过建立战略合作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创新,以‘产学研用供’合作推动创新资源集聚。”王继生介绍说,中信重工在业内首创“产学研用供”机制,目前已和20多所高校、30多所科研院所形成合作;与世界三大矿业装备工程公司、全国十三大煤炭基地等形成战略联盟;同澳大利亚JK矿物研究中心等共建合作实验室。

  在人才队伍上,搭建技术人才“4层13级”成长体系,形成技术、技能、管理、营销人才成长通道,按个人特点进行定制培养;还聘请院士、国际知名专家等高智力、国际化人才。

  此外,中信重工投入39亿元,围绕重型冶铸、锻造、热处理、机加工、铆焊等环节打造“新重机工程”,建立起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制造体系,支撑了高端装备的研制。

  创新成果显著,带动作用突出

  “通过创新工程的实施,突破了高效资源开采、高效节能矿物加工、高效工业余热利用、极端装备制造和智能制造等重大难题,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促进了我国矿产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发展。”王继生评价道。

  在创新工程建设中,创新亮点频现。在管理上,创建了独具特色的“3241”技术创新体系;创建集约高效的创新管理机制,建立课题“招投标”制度、过程“服务追踪管控”制度;实行目标管理法,建立成果“循环激励”机制;搭建了集成高效的创新工程平台。

  管理的创新进一步促成了技术的创新,开发了千万吨级深部资源开采装备关键技术,解决了建井及提运技术难题;开发了矿物加工试验选型技术及装备,攻克了贫矿资源高效利用瓶颈技术;开发了成套绿色环保技术,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开发了智能装备与智能控制技术,实现了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对此,王继生颇感欣慰,“中信重工通过6项技术的协同创新,实现了36项技术突破,培育出12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核心产品,服务矿产资源行业的重大需求,圆满实现了创新工程的预定目标。”

  在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的同时,创新工程杠杆效应凸显。创新工程激活了企业持续创新活力,中信重工成为企业创新主体的成功实践者,新产品贡献率达70%,成套产品占60%,国际订单占50%,完成了从制造型、本土化的主机供应商向国际化、成套化的高新技术企业转型。

  创新工程还产生了极大的带动效应,带动了区域创新工作及经济健康发展,为重型装备制造企业转型发展提供示范效应,促进了矿山资源的有效利用,带动国家节能减排技术发展产业升级。

  “我们将以此为契机,从战略层面进一步谋划技术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融入新技术革命和‘中国制造2025’, 抢抓‘一路一带’战略机遇,持续引领行业技术进步。”王继生表示。

关注
刘明忠履新一重:“为生存而战”
创新平台凸显体系活力效应(走近2015国家科学技术奖)
电网快讯
无锡供电:菜农增收电力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