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6年01月04日 星期一

油价下跌为
制度优化提供难得契机

吴学安 《 中国能源报 》( 2016年01月04日   第 05 版)

  2015年12月16日,国家暂缓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的消息一经发布,即引发各方热议。当日零时,国内成品油迎来调价窗口,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根据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有关规定,暂缓调价并将抓紧完善新形势下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据国家发改委透露,充分发挥成品油价格杠杆作用,是促进资源节约、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手段。低油价时,保持国内成品油价格基本稳定,有利于抑制石油消费的过快增长和能源结构调整,促进环境保护,改善空气质量。

  自2008年年底完善后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实施以来,国内已多次下调或上调成品油价格。虽说,国家发改委调整油价结合考虑了主营炼油企业的盈利水平,消费终端的承受能力并顾及公众舆论产生的社会压力等多种因素。此次,国家暂缓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除了环境因素外,完善油价机制背后有多重考量。这是因为,成品油价格并不是越高越好,也不是越低越好。如果成品油价格过高,相关产业和普通消费者很难承受,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十分不利;而如果成品油价格过低,将削弱市场主体发展新能源、使用新能源的积极性,不利于推动能源结构的优化与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在原油价格过低时,通过维持成品油价格稳定,有利于上下游一体化石油企业维持原油正常勘探开发,维持整个行业稳定运行。

  随着国际油价变动的加剧,中国经济社会生活中面临的这类困扰越来越频繁。实施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波动,越来越牵动着中国经济的神经。与2008年油价上涨主要带来成本压力不同的是,当前国内企业面临的更大压力是全球经济低迷。按照新机制要求,成品油价格每10个工作日都会调整一次,该降就降,该升就升。同时,新定价机制取消了国际市场油价波动4%才能调价的幅度限制,并根据国内原油进口结构变化,适当调整了挂靠油种。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国内成品油调价挂靠油种调整目前并不是十分清晰,加大了市场对于成品油调价幅度的预测难度。但是纽约、伦敦两大原油期货市场价格变化仍是价格调整的风向标,在它们价格连续下挫后,国内炼油企业和批发商的预期都将转向降价。

  在专家眼里,此次国家不再随国际原油价格下跌调整成品油价格还有更深层的原因。一方面,不再随国际原油价格下跌调整成品油价格,有利于中国的长期能源安全,也可以避免国内石油企业进一步大幅度亏损。目前国内石油年进口量已经达到3.5亿吨左右,石油进口对外依存度已经高于60%。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世界最大的石油净进口国,但我国的油气资源条件相对较差。这些年来,为了提高国内供应能力,我国早已开始对属于非常规的高成本油气资源进行开发,国内石油的平均生产成本已经明显高于40美元一桶,国内原油生产已经进入亏损状态;另一方面,从保障能源安全角度看,有必要使国内产量保持一定比例,维持2亿吨左右,甚至力争更多一些。这样不仅有利于在世界石油供需偏紧,油价恶性上升时有必要的降压能力,更确保在进口油气出现意外中断时,维持国内一定的持续供应能力。

  从长远看,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应进一步放归市场。现在国际石油市场的竞争多是由产能引起的,在某种程度上,应更多地依靠企业的竞争力来处理。但总的来看,需要在国内产量与进口量之间进行必要的权衡,油价低时适当多进口,油价高时适当增加国内产量。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尽管油价联运机制会使国内成品油定价与国际市场更及时地对接,减少“国外涨,国内跌”、“国内涨,国外跌”、“涨多跌少”等现象,也能消弭以前历次调价推迟延后的情况,遏制囤积投机套利操作的行为,保障炼油利润,提高炼厂生产积极性。但油价联运机制所参照的油品品种及比例是否产生变化,公布主体是否仍以发改委口径为准,各种配套机制能否及时保障出台,仍有待进一步观察。虽说,成品油定价机制出台后国内外油价联动正日益紧密。但定价机制仅仅是一个参考,政府在不同时期会“控制”或“释放”价格,来平衡方方面面影响。而作为管理部门,油价下跌之际,正是适时进行制度优化的难得契机。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司法局经济法制处)

新电改为可再生能源消纳提供制度保障
油价下跌为
制度优化提供难得契机
控制火电盲目增长应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