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5年12月21日 星期一

冰封千里写战歌

本报特约撰稿 李景志 刘俊泽 《 中国能源报 》( 2015年12月21日   第 24 版)

  图为电力施工人员在组塔。
  李景志/.摄

  12月的阿尔山林区,平均气温接近零下30℃,滴水成冰,呵气成霜。蓝天、白雪、青松……勾勒出了大兴安岭巍峨、冷峻的轮廓。“这里就是缺人,尤其到了冬季。我们每天外出作业,难得见到有人上山。”电力工人的打趣之语,也正应了唐代大诗人柳宗元的那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意境。

  苏河村,坐落于阿尔山市天池镇西北角,苏河林场与苏河铁矿分布其中。在苏河地区的大山深处,蒙东电力兴安供电公司66千伏苏河输变电工程正在紧张施工。数九寒冬里,天寒地冻中,一线电力施工人员正在用汗水与信念书写着兴安电力铁军鏖战风雪抓建设的火热篇章。

  开动脑筋攻坚克难 

  12月10日早8点,汽车在林海雪原中蜗行了一个小时后,终于来到了66千伏苏河输变电工程119号塔连梁、灌注施工现场。两山之间白雪茫茫的空地上,打桩机、钩机、铲车在轰鸣作业,施工人员正热火朝天地忙碌着。

  “现在进行的是对沙石进行加热。这里零下20多℃,沙子和河流石温度太低,不加热的话搅拌出的混凝土不达标。为了搅拌出粘度合格的灌注混凝土,我们必须这么做。”施工负责人王明山介绍,“一会儿将铁罐中的煤点着,在沙石堆上盖好塑料布,温度逐渐升高后把沙子和河流石烧得滚烫,一旁的锅炉再把水烧开,这样搅拌出的混凝土才符合工程要求。”

  众所周知,在正常施工环境下,混凝土的搅拌是最常规、最简单的工作,没有丝毫难度。可是在高高的兴安岭山,在这寒风呼啸、冰天雪地的极端环境中,这个平日里再稀松平常不过的工作却变得异常艰难。打孔灌桩、浇注基础、组塔架线……这些本就繁复的工作,就更是在挑战每一个电力施工者的意志极限。 

  鏖战深山谱写战歌

  汽车继续在林海雪原上爬行,在山路一侧的山坳中,组塔的施工人员们正在进行塔脚的最后组装。小组负责人潘海是一个来自黑龙江亚布力的29岁汉子,已经在外打拼了9年,他来到阿尔山苏河地区3个多月的时间里,已经与工友们一起组立了128基铁塔:“今天正在组装的是152号塔,昨天早上我们6个人进场开始组装,今天下午就能组装完毕。”说完,他摘下满是冰霜的套头帽子,擦了擦额头的“汗冰”。普通人在常规气候下工作,流下的是汗水;而鏖战在冰天雪地的大兴安岭上的兴安电力人,他们在极端气候下战斗,流下的就是“汗冰”。

  谈到组塔,潘海认为最大的敌人就是天气。“这里可比我老家冷多了,在苏河70—89号塔架线时,零下30℃的气温冻得我们手脚‘发烫’,早就没了知觉,脸上、眉毛上全都结了霜。”潘海说得没错,人的手脚在极端受冻的天气下,就会被冻得发烫。其实,感觉是烫的,实际却是冰寒刺骨

  正说着,施工队送来了午餐:一盒炒干豆腐、一盒米饭。荒郊野外,冰天雪地里,工人们排坐在塔身上,就着寒风吃起了午餐。就餐时间虽然短暂,却是他们难得的休息时光。

  沼泽地中举步维艰

  66千伏苏河输变电工程沿线地形地貌复杂,多为山地,还有许多麦地、森林和沼泽地。沿线上覆地层相对复杂,以普通土和松砂石为主,下面为风化石和岩石。在112号塔灌注桩现场,9名施工人员在进行打孔作业。“我们现在脚下的地方就是沼泽地,气温低,冻住了,只有在这个时候进行地下打孔才最有效。我们按设计图打孔,最深13米,浅的也有8米,打一个孔需要4天时间,打好的孔就可以灌混凝土了。”工地负责人张经武表示。  

  张经武介绍:“我们与组塔不同,组塔的工人换地方就可以了,我们是设备、工人都得挪动,施工一处挪动一处。而且111号、110号塔基都在沼泽地中,钩机一挖全是水,打桩机根本进不去,只能钩机前进,人要是进去作业,水直接没过膝盖,那样会把人冻坏,落下病根儿的,所以施工难度相当大。”

  66千伏苏河输变电工程,线路起点为220千伏阿尔山变电站,终点是66千伏苏河变电站,线路全长51.812公里,共219基铁塔。截至目前,台阶基础全部完成,并完成灌注桩基础66基、灌注桩连梁16基、桩头6基、铁塔组立128基、架线25.704公里。该线路投运后,将为苏河铁矿进行电力支持,为苏河林场及其周边输送优质电能,同时为阿尔山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资讯
充电国标将发布 执行机制需完善(面对面)
动态
江门欠电费纳入银行征信
冰封千里写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