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5年11月09日 星期一

“冲击最优目标,我们充满期待”

——走进国电泰州二期4号机组施工现场

特约通讯员 段贵恒 闵家振 朱佳琪 《 中国能源报 》( 2015年11月09日   第 27 版)

  10月26日下午5点,到达国电泰州百万千瓦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燃煤火电4号机组工地后,记者提出先去现场,一旁的中国能建江苏电建一公司总经理助理王永珠一口答应,利落地戴上安全帽,转身领着大家直奔主厂房。

  登上17米汽机平台,迎面看到临时管道包裹着外观洁净的保温棉,“平躺”在紧固架上。王永珠告诉记者,当天的冲管作业刚结束,此时管道内温度已达400摄氏度,“冲管计划8天,每天都有危险点清单管控,确保过程安全、有序。”

  环顾左右,地面清爽干净,模块化布置的现场,完全没有冲管作业的杂乱感,隔离围栏外,是一组可视化管理的展板,汽机还在轰鸣,四周给人“很安全的感觉”。

  在国电泰州二期4号机组工地,依靠细密扎实的精细化、洁净化措施,无论何时,随到随看,施工过程管理始终对标“顶级范儿”。

  火电施工的“顶级范儿”

  即将进行最后调试的4号机组和已投运的3号机组一样,是世界首批两台百万千瓦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火电机组,在国家燃煤清洁高效利用战略中举足轻重。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直是电建企业的追求。有了3号机组良好的运行状态,承建4号机组的江苏电建一公司被业主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冲击最优目标,我们也充满期待。”有太难忘的过程打底,作为项目经理的王永珠才有了这份自信。

  开工之初,业主提出了创国优金奖的目标,无经验可循的初次实践,却让建设者智慧迸发,励志打造升级版、顶级版。

  策划周全与否,现场有迹可循。尽管处于收尾阶段,记者还能看到,混凝土框架被蓝色角钢护边,线条清晰地交织成庞大的“立体魔方”;举目可见的红白栏杆,隔离出不同功能区,各就其位;从109.6米炉顶俯视,专业工具房集中规划布置,似纪律严明、整洁有序的“兵营”……

  这样的工作量,没有“秘笈”恐怕做不到,对记者的疑惑,王永珠一一解答。一次基础上执行二次策划,是4号机组精细化管理的特点之一。一次策划中,项目部组织编制工程进度、质量、安全、经营管理策划书达100多页,项目策划上再打破传统限制,纵向分层细化,横向动态平衡。

  到二次策划阶段,效果已是震撼。汽机运转层被双层红白围栏,隔离出布满黄黑安全斜纹标识的场区,一字排列的白色扶梯,严密保护的固定螺栓,静候设备到位的汽机基座,俨然是个已通过竣工验收的建筑工程。

  今年3月3日,国电集团总工程师张宗富在4号机组现场调研中,对凝结水精处理系统的热工仪表管近乎完美的工艺外观赞不绝口,当即拍照留念。

  为把精细化、洁净化做到“顶级”,项目部还执行高标准彻底进行基坑边坡防护;汽机基座排架搭设标准化作业,密、实、严一项都不能少;汽机排架搭设也采用内外双通道,实现人机分流;锅炉组合场中创意出的“羊肠小道”,既便捷了作业,也考虑到今后的实用价值。

  过程中,导入“6S”管理理念的全面可视化管理,让4号机组作业人员直观、高效地熟悉现场,保持更新频率的标语、看板,使人置身“敏锐、硬朗、精细、朴实”的浓郁氛围,浸染着项目部“文化的力量”。

  火电施工理念、高招,你有的我也有已是常态,但“有没有”和“好不好”则代表两个层次。“打造‘顶级版’必须要既‘有’又‘好’。”江苏电建一公司总经理许咸晶说。

  不靠经验靠科技

  在国电泰州二期4号机组工地,记者听到了不少“不靠经验靠科技”的故事。

  由中电工程华东院设计的4号机组,代表了世界领先的发电技术。高达130.9米的二次再热塔式炉,似一串“灯笼”高挂,造成了“三器”管排吊装空间特殊,安全风险增大。

  强烈的进取意识激发奇思妙招。为解决这一难题,项目部创造性地给起吊卷扬机装了智能芯片,将起吊速度、加速度、载荷吨位,以及拉力过载等异常状态直接显示在操控台,大大提高了安全可靠性。

  4号机组锅炉总焊口达76250只,其中约2万只属于“镜面焊口”,看不到的地方要拿镜子照着焊,方向颠倒,施工习惯和焊接技术遭遇巨大考验。能达到无损检测一次合格率99.5%,成绩已属不易,可项目部仍不满足,他们利用互联网+技术,在热处理仪增设控制模块,远程监控焊口温度,智能化处置异常状况,采用新技术后热处理硬度检测合格率达100%。目前,工程未完工,项目部已拿到智能卷扬机QC实用型专利,热处理远程监控专利正在申请中。

  设计“自上而下”和施工“自下而上”的流程,一直是电力工程设计与施工的矛盾点。

  中电工程华东院以泰州二期工程为依托,探索了针对“地下埋管”的“预先规划,先期出图”的设计管理模式。运用该院百万千瓦等级机组设计的丰富经验,先期进行地下管线规划,设计设备基础,同时,将部分设备基础及外形资料作为标书要求提出。此举从技术上加快了现场进度,也彻底解决了现场文明施工难题。

  里程碑工程需要捍卫的本领。顺着王永珠手指方向,记者能看到混凝土框架上方机组首次采用的弹簧隔振装置,69组隔振器承载着汽轮机和基础台板共约6400吨的重量。

  为避免隔振器制造、基础浇筑及不均匀沉降造成的偏差,项目部高精度测量、计算超荷载弹簧压缩量和释放精度,成功将安装精度控制在正负0.3毫米以内,优于设计标准40%,为汽机投运筑牢了基础。

  “有弹簧隔振的托举,4号机组就像一艘航母浮在水面上。”王永珠说。此时,高耸的锅炉钢架上,灯火已经点亮,深蓝的天幕下,4号机组尽显恢弘。

 

互补的不止
“渔”和“光”
矢志百年扬修梦(走转改·现场直击·装备、制造)
“冲击最优目标,我们充满期待”
浙江火电华业钢构:追梦国际市场
南京线材公司:转型升级的广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