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亨利·保尔森(Henry Paulson)的名字前,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称谓,比如,美国前财政部长、高盛集团前主席,而2011年他在芝加哥成立了非党派研究智库保尔森基金会后,保尔森基金会主席的职位就写在了美国前财长称谓的前面。智库官方网站上显示,其工作根植于“今时只有美国和中国互补合作才能解决的最紧迫的经济和环境挑战”。
10月22日,保尔森基金会和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共同主办的“2015年可持续发展规划项目奖”颁奖典礼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10月23日,保尔森基金会“可持续性年会”也在京举行。期间,保尔森基金会副主席凯特·戈登(Kate Gordon)接受了《中国能源报》记者的专访。
中国能源报:此次可持续性年会上,保尔森基金会发布了名为《中国的新机遇:可持续经济转型——如何筑建京津冀在转型中的领先地位》的研究报告。作为作者之一,您能否解释一下保尔森基金会为什么选择了京津冀地区作为中国可持续经济转型的研究对象?
凯特·戈登:我们选择这一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出于很多原因。首先,该区域是中国顶层政策设计重视的区域,是中国经济低碳转型和应对环境问题的集中区域。其次,京津冀是一个面积广阔的区域,包含了多种重要的工业模式、新兴建筑,是亟待提高工业能效、建筑能效的区域。该区域蕴藏了经济转型、分布式能源发展、工业模式升级的巨大机会。对这里的研究将为中国其他区域的低碳经济转型提供借鉴。
中国能源报:在研究过程中,京津冀地区的绿色经济给您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凯特·戈登:京津冀地区的绿色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各地方政府也很重视,比如说该区域内电动汽车的推广速度和力度都让人兴奋。地方政府对发展绿色经济、应对环境问题的决心和作为都很大。这里的风力和太阳能资源也很丰富,发展速度也快。比如,河北已经成为中国主要的风电利用省份之一,只是需要更高效的利用,比如说弃风率也比较高。
我本人也对这个区域的重工业很感兴趣,比如钢铁工业。其实,钢铁是风电、太阳能行业发展的重要原料。当很多人都说,要将钢铁行业搬离的时候,我们却认识到这正是钢铁行业提高自身效率和经济效益的良好时机。另外,京津冀地区还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同时实现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示范区。
中国能源报:提到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月,中美两国领导人在美会晤期间,中美签订了气候变化协议,您如何评价该协议下,中美两方的表现?
凯特·戈登:协议的签署进一步表明,中美两国愿意合作解决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的问题。这也是两国政府最高层立场的明确表示,也给美国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是认真的。在美国,我们经常能在国会听到这样的借口——“美国不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因为中国都不积极”,现在这个借口不存在了,中国已经在行动了并将信号清晰地传递到了美国。其实,在这次协议中,美国承诺更多的是美国已经在做的事情,比如,清洁电力法案,鲜有新的突破;而中国方面对未来的承诺很多,比如计划于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这是巨大的进步。两国在承诺方面不匹配,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美国应该更有作为。
中国能源报:由于新的总统、新的国会往往会制定新的政策,那么两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会不会受到美国总统选举的影响?
凯特·戈登:在美国,当一种政策升级为法案的时候就很少受政府更换影响了,比如美国的《清洁空气法》,几十年来一直行之有效。另外,政策制定者的决定往往受商业团体意志的影响,商业团体是政策制定过程中重要的权衡因素,毕竟国会议员要对他们的选举人和支持者负责。而当前美国是全球最大的低碳相关技术专利持有国,而中国是这些专利应用的巨大潜在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