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5年08月24日 星期一

肝胆赤子情 跨国义勇军

本报特约撰稿 邱宇 林丹丹 本报记者 刘炎林 《 中国能源报 》( 2015年08月24日   第 28 版)

  战争年代,他舍生忘死追寻光明的世界;和平年代,他倾尽全力成为送达光明的使者。他是海南省电力公司离休干部林绍梧。已进入耄耋之年的他,眼神仍有着年轻人般的清亮,那是历经岁月洗涤才会有的通透。“我的故事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满头白发精神依然矍铄的老人笑着说。

  林绍梧,1931年生于海南省文昌市,13岁即成为泰国曼谷抗日义勇队队员,1945年4月入党,1949年回国。1954年11月以来,历任海口电厂(现电力设备厂)、潭口电厂(现电力线路器材厂)书记、厂长,海南叉河电厂副厂长、厂长,海南电力工业公司副经理,海口火电厂筹建处主任,海南省电力公司企管办公室主任,1995年离休。

  一叶漂泊泰国抗日

  一个年仅8岁的孩子,在战争年代只身飘洋过海,远赴泰国寻找在哪儿打工的父亲——这不是电视剧里的离奇桥段,而是林绍梧的亲身经历。在泰国曼谷,林绍梧几经辗转,不仅找到了父亲,也生平第一次看到了灯光。这灿烂的灯火,让年幼的林绍梧心驰神往,更为他开启了生命里的光亮。

  找到亲人后,父亲和大哥介绍林绍梧进入曼谷机械厂,当上一名小学徒。在那里,林绍梧对什么都好奇,学什么都快,所学的电力与机械知识,为他日后从事电力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工厂,他还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启蒙。不久,他经过审查被吸收进了由党领导下的曼谷抗日义勇队,党组织安排他一边在夜校学习文化知识,一边参与革命斗争,每次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因表现突出,1945年4月,14岁的林绍梧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故里情深点亮琼崖

  回国后,林老于1954年进入海南机械厂。此时的林绍梧虽然年纪轻轻,却已经积累了相当的技术和管理能力。同年,他调任海口电厂担任书记。从此,林绍梧投身于电力系统,一干就是41年,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  

  早期的海口电厂,设备极其简陋,生产环境落后,只拥有几部日本人留下来的柴油发电机,发电量也只能勉强供应海口、琼山地区。担任海口电厂书记后没多久,林老便开始着手筹建海南第一台汽轮发电机组,并于1958年投产发电。用他的话说,这一台汽轮发电机组是“万国牌”的,也就是使用各个国家的零件,自己拼凑起来的发电机组,容量达到1000瓦,基本解决了海口地区的电力供应。

  在海口电厂的“万国牌”汽轮发电机组投产发电之际,林老又被调任到海南潭口电厂筹建处任主任,后来还担任了潭口电厂支部书记兼厂长。

  “在潭口电厂的时候,那个艰苦啊,粮食非常紧张,我发动职工种植甘蔗来换吃的、用的。”林老谈到潭口电厂筹备初期的情形时介绍,“找吃的成为工厂运转的头等大事”。1962年潭口电厂成功投产送电后,和海口电厂初步形成了海府地区的供电系统。

  从海南解放初期的海南行政公署电业局,到海南建省后海南省电力公司成立,林老见证了海南电力发展的点点滴滴,他把自己的喜与忧交付其中,化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他说:“既甘于奉献,又要有攻坚克难的勇气和智慧,这是电网人该有的精神。” 

  一切得失都如云淡风轻,惟有事业重于泰山。无论是少年保家卫国时的勇敢,还是躬耕电网40余年的坚持,都透着一股胆识,一种担当,一份义无反顾,这位有着65年党龄的老党员看淡自己,看轻名利,哪里需要去哪里,俯首甘做拓荒牛。林老以及那一代电力人,为电力事业的发展打夯筑基,为后来者架桥铺路,托举起电力发展的未来,他们是真正的电力功臣。

资讯
岁月峥嵘励后人(光辉岁月)
动态
肝胆赤子情 跨国义勇军
唐晓光:风雨兼程送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