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5年07月27日 星期一

日寇的弹片至今残留在腿中(光辉岁月)

本报特约撰稿 阮松萍 林丹丹 江海 本报记者 刘炎林 《 中国能源报 》( 2015年07月27日   第 28 版)

  图为王培金(右)认真阅看祝寿贺词。
  资料图片

  1915年出生于四川阆中县的王培金,是南方电网公司唯一健在的老红军。百岁高龄的老人除了耳背外,身体还算健朗,不用人搀扶,尽管已是期颐之年,但仍可以从他身上看到半个多世纪前那位血战沙场、带兵冲锋陷阵的营长的身影。

  在家人眼中的王老不善言辞,那些两次爬雪山、过草地,血战日寇,参加淮海、渡江战役,挥戈南下的往事跟家人聊得不多。对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80后的孙男孙女说的更多的是生活琐事,或是应儿孙要求讲会儿革命故事,或是在家人挑剔饭食时触景生情才诉说往事,身经百战的他尘封军功,默默奉献。

  十八参加革命  身先士卒 

  1933年8月,王培金和弟弟王培成参加了红四方面军,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34年,王培金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听从党的指挥北上南下,经历了一场场残酷战争的洗礼,光荣参加过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由士兵一步步成长为营长。

  抗日战争中,王培金任工兵连排长、连长,左腿膝盖被鬼子的炮弹击中,弹片至今残留在腿中。1947年3月,王培金在解放山西运城的一场战役中再次负伤,失去了右脚的第一、二脚趾。据老人回忆,最残酷的一次战争是在渡江战役中,敌人为了阻挡解放军横渡长江,在前行道路上疯狂地布下地雷,为了给突击部队打开通道,作为工兵营副营长的他带领着战士以肉体滚雷,身负重伤。

  随着革命的节节胜利,王培金拖着留有子弹的身躯,又随部队南下到云南剿匪。历任景谷县公安局局长、普洱公路工程局保卫处处长,1955年调入云南省公安厅工作,后到北京公安学院学习。1956年,学后归来的王培金调入云南省水电设计院任保卫处处长,从此与电结缘。

  不搞特殊  大公无私

  1959年,王培金响应国家号召,参与到宣威电厂的建设中。1979年到云南省火电建设公司工作,担任办公室副主任。1982年12月1日,67岁的王培金光荣离休。一次次的工作变动,他没有一丝怨言,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并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地工作着。

  最让他们一家人记忆犹新的是,王培金从不向组织要求待遇,都是自己任劳任怨。“当时条件差,景谷县公安局只有一张解放牌吉普车,虽然是局长,但他基本都坚持自己走路,一方面省钱,一方面把车留给生病的同事或用来应急。” 王老的爱人欧莲珠奶奶说。

  1960年,王培金的爱人带着三个儿子也一并来到宣威电厂工作,分开两年的家人终于得以团聚。“先生产,后生活”,王培金一家人暂时住在电厂附近的老乡家里。那一年,欧莲珠怀有身孕,她回忆:“房屋太简陋了,用外面下大雪里面飘小雪来形容毫不夸张。”“宣威电厂是当时云南最大的火电厂,昆明2/3的电都靠它供。”曾在此工作过的大儿媳沈昆说:“那会儿冬天比现在冷,天一黑家家都要笼火取暖,家里人都生了冻疮。春天里,大风卷起路上的石子,割得脸生疼。”王培金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一待就是20年。

  “当年当知青时好不容易有个返城名额,我爹都没有帮我争取,更不要说找工作的事情了。”三儿子王建平说,“年轻时对此还有些微词,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就是靠自己,不拼爹。”他表示,父亲的作风深深影响了他们四兄弟的人生态度。

  三“怕”两骄傲

  王培金老人说,有两件最骄傲的事值得他终身铭记。一是1976年毛主席逝世时,王培金作为当时云南的16名老红军代表之一,乘坐专机被接到北京瞻仰毛主席遗容。二是位于四川省巴中市南郊南龛山顶的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和缅怀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将士的丰功伟绩,那里共嵌碑4000余块,石刻红军烈士英名12.1万个,为3000余位红军将士建立了个人纪念碑,王培金是其中之一。

  王老“怕”看病,“怕”吃药,“怕”住院。他的品格中有一种“忍”劲儿和“倔”劲儿,所以大病小病都先忍着。有次家人无意中看见王老的右脚鞋袜有些血迹,才发现其受过伤的脚趾已经化脓,白花花的骨头都看见了,他还说不疼、没事,去医院包了药就坚持要回家,不住院。2002年,王老前列腺炎发作,在家人的强烈要求下他才进了医院并迅速做了手术。

  王老唯一一次主动要求去医院是在他94岁时,前后胸上有严重的带状疱疹。“第一次听见爸爸因为病疼得哼哼,”王老大儿子王建国说。“他其实是为企业考虑,想着医药费能省则省。”欧奶奶一语道破了王老“三怕”的“天机”。

  离休后,尽管王培金离开了工作岗位,年事已高,但他依然关心着电网发展。他说,当年参加革命是为了创造一个幸福的社会,后来参加电力建设是为了国家经济发展。今天看到电网建设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感到很骄傲,希望电网发展越来越好。同时,希望云南电网公司要培养好年轻一代,不要忘记过去的苦日子,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把公司交给的各项工作做好。

  赤子柔情,不掩铁汉军魂,曾经热血抗战的南网老兵依旧是我们心中不老的英雄! 

资讯
动态
日寇的弹片至今残留在腿中(光辉岁月)
稻翁曹羽种稻不看天
母爱伟大(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