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自《中国制造2025》发布后,我们推出了系列专访,从企业是驱动主体、智能变革与夯实基础并力、电力和海工装备实现强国目标的具体路径等多个维度进行了采访报道。
日前,本报记者在一次会上听到能源装备资深专家、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原总工程师隋永滨的一席讲话,颇有感触。带着感触,在深入调查采访后发现,掣肘产业由大变强的主要矛盾渐渐清晰,出乎意料的是,在工业4.0热潮中,产业最棘手的问题却是生计问题,与此同时,智能制造也并非开启制造强国之门的万能钥匙。
本期推出系列报道收官之作——“智造”火热难掩产业生计困境,呼吁有关各方重视产业生计难题,寄望行业企业理性嫁接智能制造。
近段时间,能源装备资深专家、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原总工程师隋永滨一直忧心忡忡,在工业4.0语境下,装备制造业如何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这是他最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隋永滨认为,《中国制造2025》有一个非常好的地方,就是国家对制造业是非常重视的,“三步走”的目标也是切合实际的。
但他提出,要实现制造强国目标,一方面装备制造业订单紧缺、低价竞争、回款困难等问题悬而未解,这些问题甚至会毁了装备制造业,却没有部门愿意来解决这些问题;另一方面,国家又强调工业4.0,地方政府正在推动智能装备、智能化、大数据、3D打印,我们该怎么办?
智能制造面临不适之症
毫无疑问,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是必然趋势,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
在工业4.0风口中,与智能制造相关的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数字化车间、智慧工厂等一时间成了高大上的时髦驱动要素,仿佛铺设了一条通往制造强国的捷径。
但记者了解到的情况是,能源装备智能制造水平并不高,业内企业生产车间也罕见智能制造装备。在诸如汽车工业等多数制造业积极推进智能制造时,能源装备产业为何表现平淡?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计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了原因,“重大装备制造是典型的离散制造,它的生产方式与过程工业流水线式生产有着很大不同,在国际上还没有成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案的应用模式,企业都是在摸石头过河。”
上海阿波罗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陆金琪则认为,推进智能制造最大的问题是经济性问题。他给记者算了一笔形象的经济账,“假设设计一个数控程序,设计要花四小时,加工产品要花两小时,如果有十件产品的话就比较经济,就两件产品的话就不经济。”
陆金琪分析认为,能源装备大多属于个性化定制产品,产品基本上是单件小批量,而且交货时间也不一样,由于用户的技术路线存在差异,对产品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实现智能制造面临很多的挑战。
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副院长石勇则明确指出,智能制造并不是解决制造业问题的万能钥匙,信息化技术并不是解决产品质量和关键共性基础技术的灵丹妙药。
石勇的解释是,一是信息技术可以解决产品一致性的问题,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产品可靠性等质量问题;二是信息技术并不能彻底改变产品自身的制造规律,如制造过程中的加工角度、压力、温度等等经验数据;三是信息技术并不能彻底改变产品自身工作原理。
生计难题待解未解
事实上,隋永滨担心的是,装备产业正经历艰难时期,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亟待提升,订单紧缺、低价竞争、回款困难等问题影响产业生死存亡,这些问题不是说一个智能制造能解决得了的。
今年一季度,装备产业市场需求不旺、重大项目启动和重大产品交货推迟,订货情况普遍不如去年同期,业内主要企业订货量出现明显回落。
“可以预见到,不论是钢铁、石油化工、煤炭,还是电力,总的来讲产能是过剩的,而且市场需求基本上达到了峰值,在未来若干年内,整个市场需求不会有太大的增长。”隋永滨表示。
需求不足的问题在能源装备产业普遍存在,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秘书长杨双全告诉本报记者,“在国际油价出现暴跌后,海洋油气开发、特别是深海的投资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项目减少,需求减弱,这一萎靡形势已经传递到了海工装备行业。”
不仅如此,产能过剩还导致无序竞争加剧,跨国公司挤兑国内市场,低价倾销对装备制造业的破坏作用不可估量,宁煤10万空分项目、国产核电690 U形管便深受其害。如宁煤10万空分项目,国内企业杭氧报价21亿元,而德国林德公司却只要18亿元,使得杭氧不得不也降至18亿元。
据隋永滨介绍,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批的一些国产化示范工程,明确了国产化项目可以不招标,但是由于审计、监管等原因,用户仍然采用招标方式,使得国产设备面临与外商的残酷竞争。
实际上,用户对国产设备的支持力度亟待进一步提高。杨双全透露,“目前已研制成功的一些填补国内空白的重大技术装备,如3000米水下防喷器、1500米水下采油树、E/H级钻井隔水管等,因责任重大,国内用户不敢贸然使用。”
此外,用户拖欠款成常态,财务费用持续增加,税费负担沉重,资金周转困难。“用户不给钱,而且不给钱有理,这种状况下机械制造业怎么生活,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拖欠款受害最严重的还是装备制造业,这个问题怎么解决?”隋永滨提出疑问。
而让隋永滨感到遗憾的是,“需求不足、低价竞争、回款困难这三个关键的问题到现在为止,很多文件也好,很多规划也好,没有来回答。”
理性共舞
要实现制造强国第一个十年目标,虽然面临很多困难,尤其是市场需求不足的生计困境,但也有很多好的机遇和方向可供努力。
隋永滨建议行业企业多关注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尤其是“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装备“走出去”战略。此外,节能减排、污染治理战略目标,保障能源供应、调整能源结构战略,振兴东北、西部大开发措施落实等也给装备产业带来利好。
在重要服务领域也存在发展机遇,“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将继续带动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长输管线建设、天然气液化和接收站建设将有持续发展机遇;煤制气、煤制油、煤制烯烃为代表的煤炭深加工将在统筹规划前提下适度发展;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可能成为装备制造业重要增长点。”隋永滨说。
在《中国制造2025》引导下,未来十年智能制造将是创新升级的重要驱动要素。能源装备属于典型的离散型制造,因配套复杂、生产组织难度大,实现智能制造需要解决种种技术和众多智能制造装备问题。
在隋永滨看来,与其嫁接智能制造,不如立足本体技术的创新升级。他更希望,按照《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行业企业能不能三步并作一步走,到2025年产业技术水平和集成能力达到世界最先进水平。
不过,也有业内专家建议,包括装备制造业在内的离散型制造在我国制造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应将离散型制造业实现智能制造作为推进的重点。
陆金琪则认为,智能化、信息化对研发设计是有价值的,也是必须要尽快提升的,包括设计的标准化、流程化,通过信息化平台提高项目管理效率,这些方面国内与西方相比还有差距,需要去改进。
“要让定制化的产品效率提高的话,那可能还需要动很多脑筋,但是可以让部分的零部件标准化。”陆金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