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5年04月13日 星期一

向科技要安全

吴莉 《 中国能源报 》( 2015年04月13日   第 13 版)

  对于油气管道而言,智能化的作用无外乎两点,一是提升油品输送效率,二是利用科技手段保障管道安全运行,后者的作用似乎更强一些。

  来自国家安监总局的数据显示,我国已建成约12万公里的油气管道,存在各类安全隐患2.9万个,目前还有40%的没有消除。值得欣慰的是,青岛“11·22”爆炸事故后,国家已出“铁腕”治理这些隐患。

  绝大部分的石油化工生产环境具有高温、易燃、有毒、易爆、复杂设备等特点,一旦疏忽大意就可能产生重大危害。石油行业如此,煤炭行业、电力企业莫不是如此。

  今年两会期间,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杨栋梁在国家安监总局记者会上透露,我国煤矿已经连续23个月没有发生特别重大事故(一次伤亡在30人以上)。这也是历史上最长的一个安全时段,说明煤矿的安全生产发生了持续稳定好转。而在他看来,安全生产最根本的还是要靠科技。

  近年频频发生的能源行业事故让社会公众尤为敏感,一些地方的公众出于对安全的担忧,甚至出现对新建化工项目抵触的现象。这些警示我们,必须把安全事故苗头消除在萌芽状态,而科技则是一把利器。

  首先,从能源行业的特性来看。以国内几大石油公司为例,都是上下游一体化,既有上游勘探开发又涉及中下游管道、化工产品生产和加工,像一些油气管道跨省甚至跨国;煤炭行业,有的也是由单一采煤到既采煤又发电,搞煤电一体化、煤化工产业。规模越建越大,战线越拉越长。

  令人担忧的是,与发展速度和规模相比,一些企业的安全生产防范措施并没有同步,有的甚至缺失,既无法清理安全生产中的“旧账”,又没有能力破解生产中可能出现的安全“新危”。

  同时,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社会环境深刻变化期,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交织。能源企业规模大的特性又决定一些工程多是国家标志性工程,一旦发生安全问题,影响重大。

  所以,要利用好科技这把利器,为能源行业发展撑起“安全伞”。

  向科技要安全,理念应当先行。现在存在的事实是,一些企业囿于传统的安全管理定势,没有重视科技在安全生产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一些企业科技方面投入不足;少数企业存在侥幸心理。我国煤矿安全形势好转原因之一就是科技在其中的运用,大型煤矿机械化程度已经达到95%。

  加大科技在安全生产领域中的投入也是一项重要举措。比如,引进必要的安全监控设备,做到人脑电脑的有机统一,将科技成果广泛应用到安全生产领域,把许多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之中。

  安全重于山。向科技要安全,不仅是企业生存发展之需,更是能源行业面向未来、着眼长远的战略之举。

资讯
中石化首条智能化管道投产
向科技要安全
中海油推动造船业转型升级(关注)
为革命老区提供清洁能源(图片新闻)
长庆油田首季生产油气当量超千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