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5年01月05日 星期一

众智烁金方远行(劳模创新工作室 系列报道)

——上海电力公司检修公司杨庆华输电技术创新工作室纪实

本报特约撰稿 梁嘉晟 沈超  本报记者 李文华 《 中国能源报 》( 2015年01月05日   第 27 版)

  图为杨庆华(右3)与学员们在进行项目研讨攻关。
  刘中华/摄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电力让城市更明亮。电是城市的动力,上海市电力公司检修公司杨庆华劳模创新工作室不断创新,保障了城市供电大动脉。 

  杨庆华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09年4月,是以全国劳模杨庆华为核心,配备多名资深技术专家人才任顾问的群众性科技创新团队。工作室主要围绕电力输电线路技术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和科技创新,目前已累计完成《超高压输电线路不停电作业核心技术研发》等22项科技项目,创造经济效益超10亿元人民币。

  技术有起点 创新无终点

  谈起怎么开始创新的,杨庆华说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故事:多年前,一个线路工不慎从高空坠落,命是保住了,却永远失去了双腿,才20出头的年轻人,就得在轮椅上度过余生。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杨庆华,要是能有一种更好的安全装置,这样的事情不就可以避免了吗?

  从那天开始,杨庆华与创新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购买了大量材料,经过一年多的“疯狂试验”,一种新的安全绳挂钩研制成功,从此公司再也没有发生过一起登高作业事故。随后,他创建了杨庆华输电技术创新工作室。

  在工作室成立之初,所有成员达成了一个共识:当代劳模不应该仅是“汗流浃背、埋头苦干”,更要走创新之路,求全面发展。工作室以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目标,以解决一线生产实际问题、提高管理效率为立足点,研究实践有现实生产价值或有前瞻价值的技术攻关、技术革新、技术发明,注重实际、实用和实效。

  上海电力检修公司线路里程长达5000余千米,但巡检人员少,外损事件的防范一直是困扰输电线路巡检工作的一道难题。对此,杨庆华充分发挥自己在科研领域的特长,与博士班长何冰联合数名工作室成员,通过前期调研,仔细分析,不断改进,研制出了一种输电线路反外损智能监控系统。该系统具备的远程巡视替代人工巡视,能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强度,大幅增加了输电线路隐患管控效率,确保了输电线路的安全稳定运行。

  “我们工作室的创新宗旨就是技术有起点,创新无终点。”工作室“掌门人”杨庆华说。

  劳模做领军 员工齐成长

  在工作室成立之初,他们就提出了“劳模领军、职工创新、充满活力”的口号,着力打造一支学习型队伍。杨庆华针对队伍的结构和人员的基本特点,为每位成员设计了不同的创新点,通过导师带徒、自主研发、集体研讨等方式,营造出浓厚的创新氛围。在工作室里,老师傅专心致志“传、帮、带”,年轻人积极专注“比、学、超”,全面提高工作室成员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

  杨庆华讲到:“在平常工作中,我要求成员们做到眼勤、脑勤、嘴勤、手勤。”

  提起工作室给自己带来的影响,青年员工陈亮表示:“在工作室的每一天,我都有新的体会,不仅在专业知识上收获颇丰,更是感受到劳模身上敢于拼搏、锲而不舍的精神,这是值得我珍藏一辈子的宝贵财富。”

  工作室就像是望远镜,它让劳模的作用放大,同时也像一只显微镜,从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一个劳模带动一个团队,辐射到整个企业,在成就员工个人梦想的同时,也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在研究过程中,工作室以杨庆华为领军人,充分发挥每位成员的个人优势,让改革创新形成团队的优势,通过专家讲解、个人钻研、集体研讨等形式,克服了创新路上的一道道难关,也就是在这一次次的思维碰撞和智慧交流中,诞生了一个个的技术革新产品。

  “一个人的智慧总是有限的,要想破解难题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劳模工作室充分发挥了集体智慧的优势,为创新提供了不竭的源泉。”杨庆华说。

  创新、责任——两个词一直深藏在杨庆华的心中,“用心创新、勇挑重任”,他做到了。他将继续带领整个创新团队,踏遍田间沟壑,迸发闪光火花,用智慧编织电网,为上海发展送去光明的动力。

  

资讯
动态
众智烁金方远行(劳模创新工作室 系列报道)
驼铃余音绕大漠 银线高铁穿沙洲
牡丹江供电:服务小窗口 发展大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