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4年07月21日 星期一

安徽首座500千伏智能变电站助力“迎峰度夏”

本报记者 王静 特约通讯员 杨学芳 吴礼年 《 中国能源报 》( 2014年07月21日   第 31 版)

  安徽省首座500千伏智能变电站——阜二500千伏变电站。
  邱新刚/摄

  6月24日,历经一年的艰苦奋战,由安徽省电力设计院(简称“安徽院”)设计的安徽省首座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阜二500千伏变电站成功投运。这座智能变电站还是“十二五”期间安徽省新建的第一座500千伏变电站和2014年安徽省电网“迎峰度夏”重点工程。

  工程的顺利投运为安徽阜阳地区规划新增大电源的接入系统创造了条件,有力加强了皖北地区的电网结构,为皖北地区的崛起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定位高端 打造标杆智能变电站

  智能化变电站,是指采用先进、可靠、集成、低碳、环保的智能设备,以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为基本要求,自动完成信息采集、测量、控制、保护、计量和监测等基本功能,并可根据需要支持电网实时自动控制、智能调节、在线决策分析、协同互动等高级功能的变电站。

  在阜二500千伏变电站设计之初,安徽院就采用了大量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确保变电站从主系统到辅助系统全面实现智能化,成为先进、可靠、集成的区域枢纽变电站。

  安徽院在设计上精益求精,500千伏配电装置在国网公司通用设计500-C-2方案上进行优化。1号、2号主变进线采用20.5米的低架横穿进串,降低了高架横穿进线构架的高度,减少钢材用量约30.8吨。将典设方案3号主变经瓷柱式断路器从线路侧接入母线优化为经HGIS直接接入母线,节省占地2208平方米。

  阜二500千伏变电站采用一体化监控系统,实现站控层、间隔层和过程层二次设备的互操作性。各装置间利用光纤连接,极大简化了二次接线,提高了信息传输可靠性和操作性,较常规方案变电站节约电缆近8万米。

  全站配置了主变油色谱、避雷器在线监测装置和智能辅助控制系统,可在统一后台进行数据采集、分析、上传,实现视频安全监视、火灾报警、消防、灯光和通风等系统的智能联动控制,从而为状态检修提供了可靠依据,提高了变电站运行的可靠性。

  此外,阜二500千伏变电站还采用智能一体化站用电源系统,整合了站内电源系统,将交流、直流、UPS电源系统统一设计、生产,建立了电源系统统一监控平台,通过一体化监控模块实现系统通信网络化及信息共享,此举有利于站内电源设备的运行管理。

  管理精细 展现团队设计风采

  安徽院在该工程中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项目组内部落实首问负责制,同时选派技术业务熟练、责任心强的主设人或主要卷册负责人担任工地代表,以提供及时、有效的工地服务。

  在工程全面开工前,安徽院派专人去现场进行设计图纸的交底,解释设计意图,并针对强制性条文、质量通病、工艺标准化进行详细交底。施工图设计借鉴特高压工程的宝贵经验,进一步细化强制性条文、反事故措施、标准工艺及质量通病防治要求,在每个卷册中均细化出跟本卷册相关的要求,方便相关单位查看,更好地落实国网公司相关文件要求。

  此外,安徽院在设计的各个阶段制定技术组织措施,提出先进合理和切实可行的优化指标,把优化目标分解到专业,确定优化的专题项目。同时积极应用先进的设计手段,提高设计效率,选择最佳方案,在设计的全过程中严格控制设计质量。

  由于目前建成投运的500千伏智能变电站较少,缺乏建设经验,从图纸确认、设计到后期现场解决问题,都需要安徽院设计人员花费更多的精力去适应。智能变电站设计方式变化较大,尤其是电气二次部分,改变了以往接线图的表达形式,采用了虚端子连接方式。为此,安徽院设计人员针对性地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了智能化变电站虚端子配置工具,圆满完成了虚端子设计任务。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也是工程建设的生命。安徽院选派一批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设计人员组成设计工作组和工程创优小组,以“工程平安、质量优质、工期高效、造价合理、环境友好”为总体目标,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使设计始终处于受控状态,认真抓好“事先指导、中间检查、成品校审”三个环节管理,加强信息反馈管理,克服设计中的薄弱环节,避免常见病、多发病,切实保证设计质量,全力铸就精品样板工程。

  阜二500千伏变电站的建设规模和智能化程度,在安徽省均处于前沿地位,该工程的建成投运,将极大缓解皖北地区供电紧张状况,对于提升皖北地区城市综合实力、保障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协同总承包中实现互利共赢(能建观察)
安徽首座500千伏智能变电站助力“迎峰度夏”
热点
深耕细作助鹏飞
湖南火电迎来检修丰收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