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4年04月14日 星期一

特色文化助推企业转型升级(文化访谈)

——访中宣部政研所研究员、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特邀专家李俭

张志辉 潘美妤 《 中国能源报 》( 2014年04月14日   第 21 版)

  当前,我国经济正进入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企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迫切任务。在此过程中,如何搞好企业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了现阶段我国企业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为此,本报特专访了中宣部政研所研究员、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特邀专家李俭,以探究企业文化在助推能源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文化聚起“精气神”

  中国能源报:提到能源企业文化建设,首先要说说中国能源行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文化对于企业转型发展的意义。对此,您是如何理解的?

  李俭:人类社会需要动力,没有动力,经济不能发展,社会不能前行,人民也不能生活。而能源,正是动力之源。所以,能源行业在社会经济发展及人民大众生活中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正是由于能源行业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角色突出、地位重要,因此在改革的道路上,能源企业一定要做到“精凝、气定、神清”,以使转型平稳、发展顺利。那么,何以能做到“精凝、气定、神清”呢?关键的就是要依靠企业文化。

  企业要发展,离不开正确的理念指导,离不开具体的思路指引,这里的理念、思路,其实都在文化范畴之内。作为企业的灵魂,企业在讲转型、谋发展时,一定不能忘记、也一定不能丢掉企业文化建设,而是要铸好“魂”,使其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比如,随着经济的调整,社会向绿色发展的道路迈进,煤炭行业的发展思路是不是要做适当调整?火电行业是否也有一个重新审视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也都涉及到企业使命的确立与愿景的追寻。

  中国能源报:请您谈谈,目前我国能源行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李俭:有了企业,就有了企业文化。但作为自觉建设,我国企业文化的发展还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初企业文化理论引入之后开始的。如同全国企业文化建设经历骤热——乍寒——常温这样一种曲折的发展一样,我国能源行业企业文化建设也非一帆风顺。比如上世纪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做核心的“创业”文化为旗帜,在石油、石化领域开展的如火如荼。之后有相当一些能源企业借助外脑,内外结合,建立起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获得广大员工的认知、认同、认行,起到凝心聚力,内铸辉煌、外塑形象的作用。如中山供电公司,在其“圆通”文化体系的引领下,不懈创新,使得企业不仅成为南网先进单位,还被国资委授予了“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还有许多煤炭企业,如神华国能集团、国电平煤集团等,也都在其文化的带动下,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目前也有一些企业在文化建设上统得过严,管得过死,反而不利于企业的创新和人才的培养。但就我的了解,目前在我国的众多行业中,不管是重视程度,还是在贯彻落实与执行方面,能源行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应该说还是走在前列的。

  文化建设需“求和存异”

  中国能源报:基于能源企业的规模庞大,分子公司数量众多的特点,在企业文化方面,应该如何处理集团与分子公司的关系?

  李俭:能源行业有许多大型企业集团,它们都是跨地区乃至跨行业,多业态的企业。这些企业所属有许多分子公司,它们承担的使命不同、人员构成各异、所处地域也相左。要不要保持自己文化的个性,要不要拥有自己的文化色彩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企业文化就如同是企业的性格,在一个家庭内,即使四世同堂,祖孙四代的性格都不会完全一样,更勿说企业集团了。因此,企业文化的建设应该求和存异,文化的同和异,实则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企业只有保持自己文化的共性与个性,才能充分发挥企业及员工的创造力。

  同时,企业也都在打造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则是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之一。而核心竞争力具有独有性,是别的企业所不具备的。这种独有性,决定着文化软实力的独特性,也就是我们所主张的特色、特征。

  文化落地应“统分结合”

  中国能源报:在您看来,该如何才能保证企业文化的落地?

  李俭:在具体落实上,我认为集团文化与公司文化之间应该统分结合。需要统的是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的标识。在企业文化建设上,集团需要掌控的是“五布”,也就是第一、布局,制定规划:第二、布魂,确立核心;第三、布道,传授知识;第四、布法,导入方法;第五、布点,抓住典型。

  企业文化建设越往上,宜粗不宜细;越往下,宜细不宜粗。国家级集团企业文化建设实施重点应在下属企业,因为无论从地域、风俗、历史、传统都有很多不同。尤其是多处不同地域,人们受当地文化影响极大。如东北黑土地的长期滋养,成就了东北人的“两放(豪放、粗放)”性格;大上海的哺养,又塑造了上海人的“两精(精明、精细)”行为习惯。正是这不同的文化,深深影响着两地人的处世,也影响着两地的经济发展。

  因此,如果我们忽视这些不同,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忽略基层企业所处于的自然及人文环境、历史经历等因素,不仅会极大挫伤企业积极性,更大的危害在于伤及企业根本,因为文化为魂,伤及“灵魂”,企业的发展必然会出问题。

特色文化助推企业转型升级(文化访谈)
群众路线教育
廉洁小册子“走俏”生产一线(图片新闻)
人文关怀当融入安全管理(言之有道)
电网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