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4年03月31日 星期一

政府为什么不“兜底”超日债(能源财经)

郭春兰 《 中国能源报 》( 2014年03月31日   第 04 版)

  3月21日,上海超日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超日太阳”)发布公告称,因登记人数不足,原定3月26日召开的“11超日债”债权人会议延期。中国债券违约第一案将会如何进展成为悬念。

  “11超日债”3月7日应付利息8980万元人民币,超日太阳只支付了400万元,成为国内首例违约的公募债,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在国际市场上,公募债违约是正常的市场现象。在国内,由于种种原因,当发行人面临违约困境时,政府往往出面协调,帮其渡过难关。因此,“刚性兑付”成为中国债市的一大特色。

  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加重视市场规律。笔者认为,政府不再兜底超日债,正是相关政府部门执行这一改革要求的具体体现。

  由于刚性兑付的存在,信用风险定价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劣质债因高收益反而成为投资者追逐的对象,随着债市的快速发展,风险也在大量积累。

  超日太阳被选中成为打破债市刚性兑付的第一案并非偶然,对监管层来讲,超日债具备了警示市场各方参与者的各种要素,符合其通过市场机制有序释放风险的监管思路。对地方政府而言,超日太阳也不是理想的帮扶对象。

  “11超日债”是超日太阳2012年3月7日发行的10亿元五年期公司信用债,年息8.98%。债券发行当年,超日太阳就业绩变脸,陷入流动性危机,15家银行被卷进漩涡。当地政府和银监局等部门出手相救,才度过了第一次利息支付难关。

  “11超日债”存在带病发行的嫌疑,其发行保荐人、评级机构和深交所都成了债权人维权的被告,一再出现在媒体的聚光灯下。超日债事件不仅给投资人敲响了市场有风险的警钟,打破了政府兜底的惯性思维,也牵动了保荐机构等中介的神经,可谓一石多鸟。

  此外,公募债发行要求严格,规模较小,引起系统性风险的概率微小。针对超日债违约现象,证监会新闻发言人3月14日表示,债市整体风险可控。据上海清算所统计数据,截至2013年末,中国债券市场登记托管余额29.9万亿元,银行间债券市场占比93.0%,公募债占7%。

  超日太阳是上海市奉贤区的民营光伏企业。由于之前的无序发展,光伏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去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基本原则之一是“发挥市场机制在推动光伏产业结构调整、优胜劣汰的基础性作用。重点支持技术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骨干优势企业发展,淘汰劣质企业”。从当地产业布局和超日太阳自身经营模式来看,奉贤区政府没有任何动力向超日太阳输血。从2010年A股上市,在短短的2年时间内,超日太阳将从市场上募集的40多亿资金虚掷一空。

  奉贤区政府相关人士日前明确表态,不会出手挽救超日太阳。3月18日,奉贤区副区长缪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政府要保持清醒,做该做的事,没有人赋予我们权力动用纳税人的钱,去为企业经营兜底。”奉贤区政府发改委副主任邵楠则认为,市场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说到底就是遵守契约精神,具体体现在超日太阳和债权人之间的契约关系,政府和纳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

  超日太阳何去何从,不得而知。可以预见的是,光伏业的阵痛期还没结束。受累于新能源业务板块(薄膜电池、多晶硅、风电)保定天威保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11天威债”3月21日被暂停上市,这只国企背景的公募债是步超日债后尘,还是会得到隐性背书,值得关注。   

  (作者系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投融资研究中心主任)

气化“某某”不应只简单“煤改气”
市民状告环保局是公民维权意识的觉醒(冷眼观潮)
政府为什么不“兜底”超日债(能源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