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4年01月27日 星期一

石油企业要沉着“出海”

陈柳钦 《 中国能源报 》( 2014年01月27日   第 13 版)

  石油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必需的重要战略物资,石油安全是关系到中国在21世纪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重大战略问题。随着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的攀升,石油战略安全问题,已经十分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之后,中国弥补石油缺口的主要途径是依靠国际原油贸易。国内日益扩大的油气供需缺口决定了我们不可能仅仅依靠贸易的手段来满足油气需求,石油企业 “出海”参与国际分工是必要的。

  1993年,中国石油企业开始了走出去的步伐,并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最初几年只是与海外石油企业签订小项目,多是获取一些小规模油田的开采权。6年后,中石油在苏丹修建了长达1506公里的输油管道,原油生产能力达1400万吨/年。同一时期,中石油又与哈萨克斯坦政府签订了购买阿克纠宾油气股份公司60.3%股份的协议。自此之后,中石油从未停滞过“出海”的步伐,并打开了中亚、北非和拉美各国的投资大门。随后,中石化和中海油也加入了“出海”的队伍。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国内石油消费迅速增长,但中国石油资源匮乏,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且国际油价大幅动荡,对能源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中国经济的发展就石油而言目前面临着两个难以避免的问题:一是石油消费量显著增加;二是经济受石油资源约束度增大和石油对外依存度的提高。要解决石油资源短缺问题,除了要加强勘探,促进海外石油投资并建立海外石油基地是重要途径。为防止受制于人,中国的石油企业必须更多地参与到国际石油市场中,谋求卖方市场中的知情权、话语权,必须“走出去”,以寻求更多的油气资源。当然,中国不能总是“走出去”买油,关键是要利用现有技术和资金到国外采油,充分利用他国资源,实现石油供应的多元化,以规避当前石油集中带来的风险,避免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

  石油从来都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在石油背后,是复杂的政治关系,是国家利益的相互博弈。政府对石油企业支持力度从某种角度上决定着该企业跨国经营的成败与否。面临国际石油市场的动荡局面,政府除了给予进行跨国经营企业口头支持和贷款外,还应做出实际的战略安排。政府应利用外交手段为“出海”的国有石油企业创造一条安全通道,并帮助企业在境外树立良好形象,便于当地政府接受。2003年以来,面对世界能源格局动荡变幻,中国政府制定了“出海”战略以期解决石油短缺问题。中国石油企业开始经营海外项目,在海外建立原油加工厂和加油站等,并逐步开始跨国并购,最具代表性的即中国三大石油企业: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石油企业以竞标、并购、参股等多种形式在秘鲁、厄瓜多尔、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等国获得不少油气区块的勘探、开发权益。近十年来,中国石油企业在海外油气产量的增速远高于国际石油公司和同等规模石油公司水平。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在海外成功投资、并购了多个油气田项目,获得了大量权益原油和权益天然气产品,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能源支撑。同时,中央财政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除直接补贴企业发展之外,还出台针对石油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开展境外能源资源互利合作,这些政策措施,对于促进石油产业发展和石油企业“出海”,缓解国内能源资源紧张,实现原产地多元化,缓解贸易摩擦,发挥了积极作用。

  “出海”找油、找气,中国石油企业肩负着沉重的使命。人们已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只有掌握油源,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国际油市一打喷嚏国内油市就感冒的现状。政策开路,技术垫后。随着国内石油公司“出海”步伐的不断加快以及中国在全球经济中话语权的不断加大,相当一些外国公司对中国石油企业比较认可。贷款换石油、海外收购、到资源国竞标,中国石油企业频频“出海”,打造着中国全新的石油之路。迄今为止,中国石油企业投资的足迹已经遍及40多个国家,200多个投资项目涵盖了上中下游全产业链。2013年,在全球油气并购低迷的形势下,中国石油企业海外并购总交易额达到222亿美元,成为全球市场最大的买家;海外油气产量达到1.1亿吨,增速达到10%,是有史以来增幅最大的一年。目前,中国石油企业参与国际石油合作的开发业务正在逐步由小到大、由点到面,越来越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中国石油企业境外投资的区域不断扩大,正在从政治风险较大、政权更迭频繁的中亚、非洲等地区走向更优质的资源区—欧洲、美洲,作业量不断增长,境外合作的形式也在不断增加,国际石油合作的质量也在不断地提高。中国已经成为国际油气市场上的重要参与者,与其他行业相比,石油已经成为中国“出海”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领域。这不仅对中国能源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为稳定全球石油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中国石油企业的实力不断壮大,走出去参与知名石油企业的并购重组交易已是屡见不鲜。但是,风险与机遇,从来就是孪生姐妹。面对中国石油企业几乎成“井喷”势头的海外并购,我们依然提醒需注意风险。对收购公司油气储量的评估是否准确?对方公司的财务状况如何?对该国的政治风险、民族情绪、公共关系是否都有详尽的考虑?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要有科学的评估,不能盲目一窝蜂地上。除了这些外在的风险外,尤其要注意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差别。从中国企业以往的并购看,在这方面尤其重视不足。如果最终不能把收购的公司整合到一起,有可能得不偿失。

  在近20年的“出海”寻觅中,中国石油企业确实栽了不少跟头。中海油和中石油在“出海”道路上都曾遭受过沉重的打击。一个个深刻的教训让中国石油企业“出海”学会了多项选择和理性放弃。他们更清楚地意识到出海收购并不一定谁最有钱、谁报价最高就能中标;人人争抢的项目未必适合自己;并购交易完成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目前,中国石油企业在跨国经营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必须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

  其实,中国石油企业“出海”,并不是只有优势,而是优劣势并存。优势在于:目前中国石油企业大部分效益不错;中国外汇储备充足,银行也较乐意支持这些企业跨国并购,中国石油企业比国外同行能得到较宽松的融资支持;经过多年积累,中国石油企业在勘探技术、专业判断水平上已比较先进;中国在开采成本方面有优势,能够产生协同效应。而劣势在于:中国石油企业不像许多跨国企业那样在资源地缺乏本土化力量和长年运营经验。尤其是一些绿地项目(即仅拥有相关资源开发权,需要从头开发、建设并解决基础设施配套才能获得产出的项目),需要处理好当地社区关系,注重环境保护。由于把握不好,不少海外项目出现了延期和成本上升。还有就是,涉及到资源收购,一定要遵从当地的企业文化,熟知目前的宏观大背景,乃至认真了解被收购对象所在国的政治、法律和文化等一系列资料。

  因此,中国石油企业“出海”不能不惜成本、不顾风险。面对国内日益增长的油气需求,在选择贸易油还是份额油时,中国石油企业应始终坚持以价值规律为导向,科学评价资源获取成本。在进军海外的过程中,石油企业须树立大成本观念,既要考虑项目的具体运营成本,又要参考并购或合作项目运行的社会经济成本。中国石油企业要按照市场规律走出去,如果把一个商业问题变成一个政治问题,那么就很难了。我们不应该将石油企业“出海”政治化,否则就没有办法“出海”了,最终还是要让市场来做主。在当前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中国石油企业应该继续坚定不移地加大“出海”力度,加快“出海”步伐,提高“出海”水平,不断扩大国际油气合作规模。我们不但要在上游勘探开发上“出海”,还应该在石油装备、科技等方面“出海”,同时,中国石油企业内部还有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凝聚在一起联合“出海”,不仅要做强做大,更要做久,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叫响中国石油企业的品牌,培育核心竞争力,加强自主创新力度。

  我们还必须看到,中国的石油企业距离国际油气资源开发商的目标还有很长一段时间的路要走,只有苦练内功,才能切实减少新时期“出海”的阻力。中国的舆论也应当更客观、更理性地看待中国石油企业“出海”。中国石油企业不是去海外掠夺资源,而是依靠自身出众的技术,为世界创造出更多的石油产能,满足世界日益增长的石油需求,实现中国与世界的共赢。同时,在未来中国石油企业“出海”的路上,我们不希望总是在打“政治”战争,而是把更多的心思花在怎么解决技术、项目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如何提高中国石油企业的综合能力,如何解决中国石油资源短缺问题,让中国石油企业在世界真正占有一席之地,让中国不再受到“能源安全”的威胁!

  (作者为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首席研究员,教授)

资讯
石油企业要沉着“出海”
中石油西部管道公司获评国际安全七级企业(关注)
让加油站成“返乡摩骑”的暖心站(图片新闻)
中原油田海外工程五项指标创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