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3年12月30日 星期一

治霾是个社会系统工程(能源辩证法)

司贺秋 《 中国能源报 》( 2013年12月30日   第 04 版)

  以频繁严重雾霾为代表的中国空气质量问题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继2012年9月批复《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之后,今年9月国务院又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俗称“国十条”)。地方政府有代表性的治霾举措,则首推今年9月发布的《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这些新政提出的改善空气质量的措施覆盖面广、系统性强、实施力度大,如能得到很好落实,清洁空气和蓝天白云可期。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致霾的直接原因包括各类污染排放行为,但深层次原因要复杂得多,只有政府各部门(不仅仅是能源和环境保护部门)、全社会和全体人民,都能够自觉地站在节能减排的角度去检视自己的行为方式、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才能使治霾在多方合力下取得更好效果。

  以治理交通拥堵促进机动车尾气排放减少为例,除了控制机动车保有量等行政手段,以及鼓励公交等绿色出行、增加机动车使用成本、推广智能交通管理等经济技术手段外,针对造成交通拥堵的各类社会性原因对症下药,是不应被忽视的治霾举措。

  在北京开车的人都知道,学生放寒暑假期间,城市交通情况明显好转。不难看出,家长接送孩子上学放学,是造成交通拥堵的重要因素。政府下定决心,敢于向掌握教育资源的利益团体动真格,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破解跨区择校难题、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对缓解交通拥堵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在我国,以北京为代表的特大城市交通系统普遍比较脆弱,往往一起事故就会造成长时间、多路面的交通拥堵,开车的人对此都深有体会。而通常被冠以“马路杀手”的驾车新手和不文明的驾驶行为,则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两大原因。因此,除了加强机动车的准入管理,加强驾驶人员的准入管理,提高准驾门槛;建立科学的激励考核机制,努力减少违章和不文明驾驶行为等,都是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常抓不懈的促进治霾的举措。

  除了通过推广智能交通管理等技术手段来缓解交通拥堵,应该注意充分发挥合理错峰出行等社会管理措施对治堵的重要作用。除了交通管理部门科学预测、提前发布、实时播报路面交通状况外,各类社会主体都应该树立节能减排的大局意识,在实行常态错峰工时机制的同时,制定并落实节假日、极端天气等特殊情况下的临时错峰工时机制,根据交通管理部门信息提示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积极参与错峰出行,既利社会又利员工,何乐而不为?当然,交通管理部门在鼓励全社会错峰出行方面也还有很多脑筋可动、工作可做。

  实行弹性工作制,实现不出门办公,是从源头上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从欧美等国家实行弹性工作制的成功经验来看,实行弹性工作制的节能减排潜力十分巨大。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对此也已有所认识,在有关防治大气污染的文件中多次提到实行弹性工作制,但收效甚微。显然,实行弹性工作制不是一个口号、几句倡导就可以做到的,弹性工作制下如何平衡保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权益等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应该有配套的规范出台才好。

  总之,雾霾不仅仅是环境污染问题、能源消耗问题,而是中国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管理方式等一系列问题的集中体现。相应地,治霾是个社会系统工程,通过全社会的系统性努力,形成标本兼治的社会合力,才是治霾的上上之策。

  (作者单位:国家电网北京市电力公司)

加快建设管输服务交易平台
中国一定要成为光伏最大的受益者(老红看光伏)
监管层对煤价反应淡然意在顺应市场(能源观察)
治霾是个社会系统工程(能源辩证法)
碳排放交易市场渐行渐近(改革视点)
煤价上涨是个“红包”行情(冷眼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