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3年12月23日 星期一

2013能源行业关键词

《 中国能源报 》( 2013年12月23日   第 03 版)

  编者按

  不知不觉时间将要走过2013,回顾这一年,能源行业热点频发。本期《中国能源报》通过各个行业的关键词来展示中国能源经济发展变化,展望未来能源发展趋势 。

 

  油气

  变革声起  问道市场

  大气治污,油气行业责无旁贷。2013年伊始,国务院常务会议启动加快油品质量升级的步伐,拉开油品升级攻坚战大幕。随着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十条的启动,各地“煤改气”与燃气发电项目发展亦加快发展步伐。

  治污在推动各地“煤改气”及燃气发电步伐的同时,也拉大了天然气资源供应缺口。到目前,国家发改委已经三次发文强调今冬供气形势的严峻,一度无序发展的“煤改气”及燃气发电项目由此进入冷思考。

  同时,已经经历了两轮招标的页岩气勘探开发一直以来发展形势并不乐观,这让许多欲积极参与页岩气开发者逐渐由过热转为理性。

  当所有问题倾向于无解的时候,市场化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刚刚结束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应发挥的作用提到了“决定性”的高度。回顾2013年,种种迹象表明,我国油气行业市场化改革趋势不可逆转。

  价格是市场的风向标。今年以来,国家发改委推行一系列价格政策释放出种种信号,表明我国油气价改已经渐趋市场化。成品油方面,今年,国家发改委发文将成品油调价周期缩短至10个工作日,同时取消挂靠国际市场油种平均价格波动4%的调价幅度限制,并推出油品质量升级价格政策,实行优质优价。天然气方面,6月底,国家发改委宣布自7月10日起,调整非居民用天然气门站价格,并将其分为存量气价和增量气价。近期国家发改委亦正酝酿居民用气阶梯气价政策的出台,相信在市场化大趋势的推动下,该价格政策会很快出台。

  最具戏剧性的莫过于8月份发生的“中石油窝案冲击波”,被业内视为将成为推动我国油气行业市场化改革的催化剂,更引发了中石油拆分大猜想。

  在业内看来,无论油气行业的拆分或重组,还是油气行业的市场化改革,都是客观必然趋势。2013年,在油气行业发生的林林总总,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无论治污还是产业发展,需要更加稳健的政策,与更加理性的研究。   

  (仝晓波)

  风电

  迈出寒冬  呈现拐点

  经历2012年的梦魇之后,2013年,风电行业启步,逐渐迈出寒冬。

  “弃风限电超过200亿度,相当于损失100亿元。”这是2012年的风电账本,虽然2013年的弃风限电形势依然严峻,但风电并网条件已开始得到改善。

  相关信息显示,上半年国内新增风电招标量超过8GW,同比增幅超过80%,几乎和2012年全年的新增招标量相当。同时,电力通道建设也正在加快步伐。业内人士测算,今年弃风限电的电量损失将由去年的200亿度降低到100-150亿度,降幅超过25%。

  尽管如此,弃风限电仍然是制约中国风电发展最直接的因素。限电的主因并非技术,而是中国现行的电力体制与新能源发展无法匹配,究其根本是政策、机制、利益平衡问题。重“限”之下,东北、西北与河北等风电大基地已开始探索新路,力促消纳,比如,开始大力推广风电供暖等。

  与此同时,资金密集型的风电企业正从重创中恢复。从风电整机制造商的三季报来看, 多家公司告别过去持续已久的业绩大幅下滑态势,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幅基本转正。金风科技三季报显示,公司第三季度净利润9526万元,同比增加383.93%,超过了上半年的净利润9268万元,业绩迎来爆发。从华锐风电三季报也可以看出,公司7-9月份营收达6.26亿元,和去年同期的5.47亿元相比却上涨近15%。

  虽然风电行业未完全走出低迷,但其总体发展形势趋好。预计到今年底,全国风电的装机能量将超过7500万千瓦,发电量将达1400亿千瓦时。面对风电行业的复杂形势,相关政府部门动作频频,国家能源局连续下发文件促风电并网消纳,其相关部门负责人亦明确表态,“争取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基本解决限电的问题”。积极推动电力系统的改革,实现风电优先上网全额收购,加强对限电比较严重地区的研究和运行的监管、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出台实施可再生能源电力的配额制等事项被国家能源局正式提上日程。如果这些政策能真正执行到位,风电行业或能一洗低迷,迎来“大反转”。

  (肖蔷)

  光伏

  政策频出  曙光初现

  有别于往年的各种喧嚣,深陷整合困境已两年之久的国内光伏行业,在2013年稍显“低调”。从年初仅有少数光伏企业出现转好迹象,到今年3、4季度,多数主流光伏企业实现财务表报的扭亏为盈,“低调与理性”让光伏行业回归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

  回顾2013年光伏产业的发展,上半年内忧外患,下半年悄然转暖。2013年上半年,国内光伏疲于应付来自各方的博弈之中,从与欧盟、美国、韩国之间你来我往的各种“双反”,到国内“尚德破产”等事件的不断发酵,无疑都过度消费了投资界对光伏产业的投资信心,使原本艰难的光伏行业再次陷入集体信心缺失的处境。

  转机出现在7月。为扩大国内光伏应用市场、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加快产业转型的步伐,7月15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将光伏产业发展提升到国家层面进行讨论。及时出台了《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国八条”),明确了国内新增光伏装机目标与光伏应用市场的重心调整,并力促涉“光”的几大政府智能部门拟出相关的扶持细则与方案,国家发展光伏的决心与力度都远超当时行业预期。短短几个月间,多达十余项的政策细则被相继推出,从各个环节为国内光伏产业的发展理顺了市场环境,成为扩大国内光伏行业发展基石。2013年也因此被光伏行业称为“政策年”。

  在补贴、上网、融资优惠政策推动下,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应用市场,同时在应用方向上渐向国际靠拢,转向更加符合光伏能量特性的分布式利用方式上。从2014年国家能源局分配给各省预安排规划来看,分布式电站规模占据2/3强,也确定了分布式才是未来光伏电站发展的重心。在消除上网瓶颈、及时发放补贴、允许向第三方供电的各种突破中,国内规模化启动分布式电站的大环境已经形成。 

  (钟银燕)

  煤炭

  内忧外患 竞争激烈

  自2012年下半年以来,煤炭价格持续下跌,素有煤炭市场价格“风向标”之称的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更是一度跌至近三年最低点报收530元/吨。煤炭滞销,库存增加,煤企经营压力不断增大,中、小煤企在破产边缘挣扎,大型煤企勒紧裤腰带,千方百计降本增效。据wind数据,前三季度煤炭行业两大重要指标双双回落,尤其是净利润增速出现大幅下滑。1—9月份,煤炭行业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3.54%,净利润同比增长-38.13%,除靖远煤电、郑州煤电、金瑞矿业3家外,其余煤炭上市公司净利润皆为负增长。

  煤炭曾经是地方经济增长的“定海神针”,如今却成了“烫手山芋”。

  为挽救煤炭行业不断下滑的颓势,继河南省政府率先出台“煤电互保”政策后,山西、陕西、内蒙、安徽等地也相继出台煤炭扶植政策,尽管有地方保护的瑕疵但也不失为有效的权宜之计。

  内忧未解,外患袭来。虽然国内煤价一直在下降,但进口煤仍凭借每吨20-30元的价格优势不断“抢滩登陆”,今年前11个月的进口量达到2.92亿吨,同比增加15.1%,超过去年全年2.89亿吨的进口量,全国新增不到2亿吨/年的需求量中,约有4000万吨被进口市场占领。

  2013年煤炭价格市场化进程基本完成。2012年末,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煤电市场化改革的指导意见》,电煤价格取消双轨制。自2013年起,又取消重点合同和电煤价格双轨制,国家发改委不再下达年度跨省煤炭铁路运力配置意向框架。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自主衔接签订合同、自主协商确定价格。至此,电煤价格已完全放开。

  令人稍感欣慰的是,在经历了一年多调整后,环渤海动力煤指数10月中旬以来连续10周上涨,与年内530元/吨的最低点相比,涨幅已接近15%。这个变化让煤炭业听到了 “春天”的脚步。

  (苏南)

  能源装备

  实现跨越 由大变强

  2013年,恰逢推动重大技术装备发展的“110号文件”发布30周年。1983年7月12日,国务院下发《关于抓紧研制重大技术装备的决定》,即“110号文件”,提出发展重大技术装备的战略任务,并成立了国务院重大技术装备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重大技术装备工作。从“110号文件”出台开始,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发展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30年来,包括电力设备、油气设备、煤机设备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的国产化和自主化程度大幅提升,部分技术装备甚至实现了从“追赶”到“领跑”的跨越。

  如果说,过去的30年,中国的能源装备制造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变大”,那么,当前的中国能源装备制造则站在了“由大变强”的关键节点上。“由大变强”也成为重大技术装备贯穿2013年一整年发展的主线。

  在这条主线的指引下,能源装备领域的进步与创新也更具含金量。6月,MW级风力发电机组风轮叶片原材料国产化实现重大突破;9月,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项目“煤炭综采成套装备智能系统”项目在陕西神木顺利通过验收,成为我国首套井下实际应用的煤炭综采成套装备智能系统……与往年相比,2013年的能源装备领域的诸多进步不再局限于“重”、“大”、“长”、“厚”等方面刷新纪录,而是上升到关键部件和核心技术的层面上打破垄断,实现突破。

  “大”更多地体现在规模,而“强”则包含着质量、效益等更丰富的意义。2013年能源装备行业也从“重规模”向“重质量”加速转型。

  伴随我国能源产业快速发展,技术装备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质量一致性差、产品可靠性低等已成为严重制约能源高效、安全发展的问题,能源技术装备产品试验、检测等环节的工作亟需完善。

  在业内看来,加强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引导和规范,提高能源技术装备质量管理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制造工艺水平,保证材料质量;严格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完善生产许可、强制性产品认证、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等监管制度已成当务之急。

  针对这一趋势,2013年,作为能源主管部门的国家能源局也着手开始设立国家能源技术装备评定中心,引导行业从注重数量和规模向注重质量和水平转变。

  (张子瑞)

  电力

  电价改革  未至险峰

  这一年的电力行业,从迎战雾霾天气开始。为进一步促进电力行业节能减排工作推进,从2013年1月1日起,脱硝电价试点范围由现行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部分燃煤发电机组,扩大为全国所有燃煤发电机组。

  5月,国务院批转的国家发改委《关于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很快得到了落实。国家发改委6月初下发通知,决定逐步调整销售电价分类结构,规范各类销售电价的适用范围。

  7月2日,国家发改委又在网站公布完善核电上网电价机制的通知。

  随后,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自今年9月25日起,将除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用电之外的其他用电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标准由每千瓦时0.8分钱提高到1.5分钱;将燃煤发电企业脱硝电价补偿标准由每千瓦时0.8分钱提高到1分钱;对烟尘排放浓度低于30毫克/立方米(重点地区20毫克/立方米)的燃煤发电企业实行每千瓦时0.2分钱的电价补偿。此次下调为2009年11月份的时隔4年之后,我国再次下调上网电价。

  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是直购电政策出台较为密集的一年。3月份,国务院下发《取消下放第一批行政审批事项通知》,明确取消电力用户向发电企业直接交易的行政审批。5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公告称取消或下放一批涉及能源领域的行政审批事项。其中包括取消电力用户向发电企业直接购电试点的行政审批,并于7月又下发《当前开展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实行差别化的准入政策,减少行政干预,加快输配电电价测算,确定合理电量规模。10月,国家能源局、工信部发布《关于规范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的通知》要求纠正各种变相的让利优惠行为,加强监督管理。

  然而,看似扫除政策障碍的直供电却障碍重重,发电企业、电网和用户三者的利益关系难以平衡。电力计划体制和市场行为本质上是两种不兼容的机制,不经顶层设计的电改和单打独斗必然只能“进一步退一步”。在输配电价成本难以厘清、价格不能反映市场信号、实行计划发电量和电网体制不支持的情况下,推进直购电困难重重。通过引入大用户直购电建立实时竞争发电市场,从而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道路依旧任重道远。

  (傅玥雯)

  水电

  喜忧参半   矛盾凸显

  2013年的水电行业,喜忧参半。

  尽管投产规模交出了漂亮答卷,但新开工规模却严重不足。

  截至2013年11月,新增水电装机达到2471万千瓦,其中常规水电2381万千瓦、抽水蓄能90万千瓦。预计到今年年底水电装机将超过2.75亿千瓦,新增装机将超过2600万千瓦。按照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做出的“2020年实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的承诺,其中水电承担责任最重。以此倒推,水电要在2015年达到2.9亿千瓦,到2020年达到3.5亿千瓦。

  从目前完成的装机情况来看,“十二五”期间完成剩下的1500万千瓦几乎毫无悬念。然而,到2020年要实现3.5亿千瓦的目标就悬了。水电建设周期一般在4-8年,为给“十三五”打好基础,必须在“十二五”期间新开工常规水电1.2亿千瓦,分摊到每一年须做到新核准开工常规水电2400万千瓦。2011、2012年国家新核准常规水电规模分别只有1148万千瓦(不含抽水蓄能120万千瓦)和1114万千瓦(不含抽水蓄能620万千瓦);2013年则少得可怜,仅为422万千瓦(不含抽水蓄能60万千瓦),远远不能满足开工要求。

  这一年,以金中直流输电线路的最终尘埃落定为标志,它背后所折射出来的利益博弈和水电行业多年矛盾的集中爆发,成为了2013年中国水电行业最鲜明的注脚。

  这场旷日持久的利益较量始于2009年12月国家能源局同意开展金中直流工程前期工作,止于2013年10月8日国家发改委以“发改能源〔2013〕1968号文”正式核准。历时近4年的博弈背后,充分暴露了中央与地方、地方政府与电网公司、送电端与受电端之间的利益纠葛。除了利益相关方各自的盘算与较量之外,更是多年电力体制改革不到位、电价形成机制不合理痼疾的一次集中爆发。水电开发竞争与水电资源的日益稀缺之间的矛盾、发电企业与电网企业之间的矛盾、中央与地方在财权事权分配上的矛盾无不在金中直流工程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当水电行业诸多矛盾积累到不可调和,加上环评审批制约加剧、投资成本持续走高,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十年内,中国水电仍将会是“戴着镣铐的舞蹈”,行动倍加艰难。   (胡学萃)

  核电

  最大突破  核电出海

  2013年的核电如果用一个字总结,就是:暖。从暂时的冻结中逐渐回暖,2013年,核电好消息接连不断,从标杆电价出台到国内第16台、第17台核电机组相继投运,而最大的突破在于,核电出海终于不再是口号,有了实质的动作。

  10月17日,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访华期间前往中广核台山核电站参观,释放英国欢迎中国核电的友好信号。随后,中广核成功联合法国电力公司(EDF)投资英国欣克利角(Hinkley Point C)核电项目,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11月,国家能源局公布《服务核电企业科学发展协调工作机制实施方案》。首次提出核电“走出去”战略。并指出,对核电企业“走出去”给予方向性指引,并推动将核电“走出去”作为我国与潜在核电输入国双边政治、经济交往的重要议题。

  在政府的积极推介下, 果不其然,不久之后就传来好消息。12月,中英总理会晤,双方达成共识,中英将开展核电实质合作,中方企业可以投资、参股甚至控股英方核电建设项目。

  除了英国,国家能源局也在积极促成与南非、沙特、阿根廷等多个国家在核电领域的合作。12月初,国家能源局局长吴新雄率团访问沙特阿拉伯,签署了《关于加强和平利用核能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一致同意建立合作机制,在联合研究、核电项目、装备制造、人员培训等12个方面开展合作。

  作为世界上在建核电项目规模最大的国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核电自主化和国产化取得一系列成果,这无疑是核电走出去的“底气”。但是,也应看到,和俄罗斯、韩国、日本相比,我们仍然存在差距,“诸侯割据”“单打独斗”不适应国际核电竞争的局势。要增强我们在国际核电市场的竞争力,有志于在国外大展拳脚的国内核电企业,要联合起来,学会抱团。这是业界的呼吁,也是必然的趋势。

  (王晓岚)

2013能源行业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