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访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11月18日“《财经》年会2014:预测与战略”上称,希望中国经济发展不要走美国老路。
对于中国的发展模式,克林顿建议,不要重蹈美国覆辙。他说,之前美国的经济增长驱动力主要是金融业、房地产业,但这些行业并不能提供多少工作机会,大多数的经济收入集中在了少数人手中,这种集中化程度太高,会限制经济的增长。
既然克林顿告诫中国经济发展不要走美国老路,那么中国未来发展道路或发展模式应如何选择,近期热播纪录片《大国重器》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大国重器》是我国第一部宣传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它用独特的视角和震撼的技术,记录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历史,再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取得辉煌成就背后的艰辛历程;在充分阐释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成就的同时,展望了中国装备制造业迈向高端制造的未来前景。
正如《大国重器》所反映的那样,虽说中国装备制造业在高铁、工程机械等少数领域后来居上,但高端装备研发制造能力严重不足,过度依赖进口,而中低端装备制造则相对过剩,中国装备制造业总体上是大而不强,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任重而道远。
如把中美两国经济进行对比,美国经济特点是既大又强。美国经济的“强”主要体现在美国(军用与民用)高端装备制造业“超强”、“超发达”,能造大航母、大飞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根据“购买力平价”标准预测中国GDP将在2016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美国时代”将宣告终结。但这样的赶超并没有多大意义,因为这并不能解决中国经济大而不强的老问题。与中国类似的是,早在1900年,美国GDP就已位居世界第一,但直到二战前,由于美国经济大而不强,美国并未成为超级大国,在国际社会中影响力甚至不及英、法、德三个老牌欧洲强国。二战中,随着美国以航母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崛起,美国经济实现了从大而不强到既大又强的根本性转变,美国综合国力也实现了由大到强的飞跃,那时美国才成为真正的超级大国。
与二战前美国经济大而不强类似的是,目前中国经济的大而不强的根源主要体现在航母、大飞机之类高端装备制造业比较薄弱,房地产在经济中所占比重却偏大,问题是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大国能靠大造房子实现大崛起。相反,因过度造房子而闹出房产泡沫破裂的反面典型却比比皆是,所以中国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造机器,而不是造房子。
工业化的核心就是造机器,工业化的实质就是通过机器制造各种产品。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城市化、工业化进程,那就必须造出更多、更好、更大的机器。一个不热衷于造机器而是热衷买机器的国家,永远不会成为真正强国,永远不会实现大国崛起。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林左鸣曾尖锐地指出:“平心而论,中国军机、民机、航空发动机产业在地方政府的热心程度上、在对民营企业的吸引力上、在资本市场上利用效率上,都不能令人满意。相反在美国,类似于波音、洛马、惠普、诺·格这样的高端军工制造企业,往往被美国各州视为拉动本地经济成长,解决大量就业岗位的‘大户’而受到青睐,成为美国各州‘争抢’的对象。”
换句话说,美国地方政府对造机器的热情远大于造房子、上工程项目的积极性,因为美国不少大城市都是靠造机器发展起来的,如波音的发展带动西雅图的崛起与城市化,美国三大汽车巨头鼎盛时期带动底特律的崛起与城市化,航天产业的发展带动休斯敦崛起与城市化。
在中国也有很好的例子,1949年古城洛阳刚解放时才5万多人,然而,随着“一五”时期156个重点项目中的中国一拖、洛阳矿山机械厂(现中信重工)、洛阳轴承等大厂落户洛阳,带动了古城洛阳的崛起与城市化,洛阳迅速发展成为上百万人口的大城市。这些国內外实事表明,从一个国家到一个地区,正确的城市化道路应是通过工业化(核心是造机器)来带动城市化,通俗的讲是通过造机器(工业化)来带动造房子(城市化),这是城市化、工业化铁的定律。不靠造机器、不靠发展工业来带动城市化也有特例,如北京凭借首都的特殊地位,引得全国投资商都到北京来投资置业,北京的房地产业自然格外火爆,价格居高不下;而上海则靠金融、航运双中心地位实现崛起。
除北京、上海这两个属特例的超大城市外,对绝大多数城市与地区来说,还是得靠造机器、发展工业来带动城市化。从来没有听说哪个发达强国反其道而行之,即以造房子(城市化)来带动造机器(工业化)。但确有不少中国地方政府逆工业化历史潮流而动,不是热衷于造机器,而是热衷于造房子,热衷于造摩天大楼之类的巨无霸房子,房地产狂潮席卷全国,造房子成了很多地方和城市头号支柱产业,地方政府成了“地产政府”、“卖地政府”,城市化成了房地产化,整个中国经济都被造房子的狂热所“绑架”,却没有多少人关心造机器。
中国城市化、工业化道路或已误入只造房子、不造机器的歧途。正如一位网友所嘲讽的那样,“天朝有的是房地产,还要造机器干什么”!对此,我们要高度警惕。
(作者为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制度经济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