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3年10月14日 星期一

进口越贵越买之怪状(天然气系列评论(之三))

张卫华 《 中国能源报 》( 2013年10月14日   第 04 版)

  未来五年,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将继续飙升,达到甚至超过50%。但进口天然气蕴藏的价格、供应风险以及大量进口天然气对国内天然气勘探开采等上游的影响,需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目前,我国进口天然气主要分LNG和管道气两种。LNG主要来自印尼、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和卡塔尔等四国,其中卡气价格约15美元/百万英热单位,其他三国均低于此价格。有业内人士曾戏言与澳方的合同是近代以来我国签署的最合算的涉外合同。但这种乐观情绪恐将无法继续。不久前,印尼进口LNG涨价达70%,由目前的每百万英热单位4美元涨至7美元附近。尽管此价格仍低于国际现货价格,但此举开启了一个不好的先例。澳、马闻声也都提出类似诉求。亚洲市场LNG采取与原油挂钩的计价方法,随着原油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北美LNG出口短期内难以上规模,未来亚洲市场LNG价格进一步走高恐将难以避免。

  我国进口管道气目前主要来自土库曼斯坦。由于相关合同签署较晚,土气的价格实际上高于进口LNG价格。随着中缅管道投运和中俄能源合作的推进,未来缅甸、俄罗斯有望成为我国天然气的进口大国,尤其是俄罗斯在欧盟寻求天然气来源多元化之后,对中国市场的需求将更加迫切,未来俄气大规模出口中国将成定局。但中俄之所以迟迟未能敲定合同,核心就在于价格未能达成共识。随着进口天然气占比越来越高,我国天然气的综合气源成本将呈持续上涨态势。尽管我国天然气价格管理体制确实面临改革需要,但近年来历次价改,均以进口气价与国际接轨为由头,“逢改必涨”,颇有进口气绑架我国天然气价改之势,导致我国天然气价改回旋余地狭窄,较为被动,耗费巨大的政治资本。

  与持续高位运行的价格相对应的是进口气的供应风险。由于对现行价格不满意,澳方多次以设备检修为由,推迟船期交付等,给广东地区天然气供应造成一定影响。中亚诸国,“颜色革命”之后,潜流暗涌,管道过境多国,风险不可低估。缅气则有大量报道称其储量存在注水,可持续供应能力存疑。而未来俄罗斯如果成为我国天然气的重要来源,则有关方面须高度警惕其拿天然气当武器的可能。

  此外,大量进口天然气,还要放在我国天然气行业的产业格局下来进行评估。目前,我国天然气产业上游基本由“三桶油”一统天下。一方面,“三桶油”以进口气价高为由,力推国内气价上涨,弱化天然气的比价优势,反过来抑制天然气市场拓展;另一方面,大量进口天然气,对国产天然气构成一种“挤出效应”。进口和开采环节的垄断格局,导致我国进口天然气陷入一种越贵越买的怪圈。中石油近两年LNG进口巨亏近千亿,仍大量投资LNG接收站项目,这种不符合企业逻辑的做法,当然有作为能源国家队为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的考虑,但垄断格局下,他们不担心亏掉的钱赚不回来。与进口气狂飙突进相映成趣的是对国内勘探开采的热情不高。与美、欧相比,我国常规天然气和非常规天然气的勘探严重不足。国内页岩气三年打井不足百口,中石油、中石化勘探、开采工作推进缓慢即为明证。

  保障我国天然气供应安全,应秉持多元化、可支付、内外并举的基本策略,核心是构建我国天然气上游领域市场主体多元化格局:一是适时放开天然气进口环节准入,让更多的主体获准进口天然气,打破进口环节的垄断。二是逐步放开国内常规和非常规天然气开采准入,打破勘探开采环节的垄断。

  (作者现供职于上海燃气集团,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大”能源监管需长效机制
融资当向民营光伏企业倾斜(老红看光伏)
进口越贵越买之怪状(天然气系列评论(之三))
环保厉政为新型煤化工带来机会(关注煤化工)
煤化工更需绿色、低碳、有序突围
强化权力制约 筑牢反腐根基(能源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