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占绝对优势的格局至今变化甚微,过去31年一次性能源消费中的煤炭消费份额只降了2.2个百分点,仍高占72.0%; 清洁能源只占13.0%。天然气作为一个过渡型的清洁能源只提升了2个百分点,达到5.2%。推动天然气在一次能耗中比重合理上升,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绿色清洁城市、摆脱雾霾的重要考量点,本文从价格机制入手提出三点建议。
首先,开放上游市场、监管中游市场。目前我国天然气市场已对外开放,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公司监管天然气上游市场,并积极吸引外资企业以入股的形式参与上游市场,但独立参与上游市场的企业较少,竞争性较小。上述三大油企在我国中游市场呈现三足鼎立的状态,对其下气田采取“各自铺设管路,各自输气获利”的经营模式。以目前的天然气定价,铺设新管路来增加天然气供给量,固定资产投资大,回收周期长。没有利益作为驱动,探求气藏和铺设新管路都将会搁置。在开放上游市场使企业有利可争后,中游市场可继续沿用政府统一监管的模式,保证管路模式统一化,利于多气源互联互通的网状供气管道的建设,摈弃目前“一线一价”的独立式管路。每条管路各自定价会造成新老区域用户天然气价格不同,部分地区价格低廉导致低能效生产的情况,部分地区价格昂贵引起民众不满却又无法降低价格,尤其是进口气比国产气的价格高了近一倍,“一线一价”会激化价差矛盾。
其次,实现下游市场动态管理。目前,天然气下游市场价格主要由各省依据自身特性进行“一省一价”或“阶梯气价”的门站价格调控,最终实现动态机制。河南、河北和湖南等地已相继开始试运行阶梯气价,统观2012年河北地区的天然气进口数据,一月峰值和八月谷值相差136.6(t)。由于天然气下游需求量决定上游供给量的滞后性,所以下游需求量不稳定会影响上游供气的准确性、及时性,冬季用气高峰期则会引发“气荒”,同时会加大供销差值引起不必要的能源和经济浪费,所以新型定价标准仍有待磨合。长期看来,“阶梯气价”一方面可以逐步建立一个灵活性强的天然气价格机制,以用户用气数据为基准进行波动调节,并且可以利用阶梯价格来限制用户用气量的波动幅度。另一方面实现以天然气价格市场化为核心的天然气体制改革,提升天然气在能源消耗中的比重。
第三,摸索天然气战略储备以平抑气价。除了国内开采市场,扩大LNG进口量是补足天然气缺口的有效方法之一。2012年,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升至30%,相对于石油进口,天然气来源国地域分散,单一进口国比重低,管路运输降低了航运风险等因素都使天然气进口供应安全有保障。进口天然气可直接进入下游市场销售,但我国的天然气定价与国外进口价格完全脱节,部分地区甚至出现门站销售价比到岸完税价低1.5元/立方米的价格倒挂情况。一方面是我国市场管理未开放导致的市场僵化,价格闭锁;另一方面是天然气储备量过少不足以平抑价格。目前,我国天然气储备仅用来调节峰值用量而未正式建立战略储备,所以储备量和储备模式都不是强制性的。那么,在调整天然气价格机制的过程中,摸索战略天然气储备模式也是我国探求能源战略储备的新契机。参照美国储备经验,我国应最少建立60天的储备量,摈弃缺少市场联动性的国家储备模式;吸取日本能源战略储备“民主官助”的经验,在峰值储藏的基础上进行规划,降低民营企业参与储气库建设领域的门槛,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储气库建设,以“官民互动”的方式制定中国特色化的战略储备模式和法律。
(第一作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能源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