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3年03月25日 星期一

油品质量升级之路
依旧困难重重(争鸣)

白冰 《 中国能源报 》( 2013年03月25日   第 04 版)

  关于油品升级长时间未能成形,主要存在如下困难:首先,没有一个顺畅的成本转移机制。在欧洲,除了德国外,各国政府都没有补贴成品油价的传统,因为当地已建立了完全市场化的机制,成本很容易转嫁。欧美国家的成功经验就是,在市场化机制形成以后再升级油品,使得升级速度可以更快。举例来说,假设欧洲开始推行“欧五”标准。这个标准的汽油价格从何而来?是市场交易出来的——即有买、有卖,最终形成的这个价格是公平价格,且肯定会覆盖成本。

  其次,民营油企油品升级阻力大。因为基础差、实力弱,中国的民营油企,要走比石化巨头更为艰难的升级之路,因升级油品涉及生产装置改造、原料油和催化剂变更、人工增加等费用。这对绝大多数民营油企来说可能是难以负担之重。不仅如此,缺少政策性扶持也是民营油企的一大致命伤,因为“装置易购,油源难得”。想生产质量好的油品就要有好的原料。而长期以来,国内民营油企基本的油源供应都无法得到满足。以山东地炼为例,国内市场对山东地炼油品的基本认识就是价格低廉、质量不稳定,可能每一批油的原料都不同,产出的成品油质量均不一样。以M100、海洋油等劣质原料炼出的成品油,先天上就无法与垄断国企的油品质量一较高下。

  第三,地方炼油企业油品升级积极性不高。目前,我国民营油企无法与垄断性国有石油巨头相抗衡,规模普遍较低,在装置升级改造方面无法获得政府补贴,企业自行承担使成本增加。民营油企的油源无法保证,质量较差,装置改造工作更为复杂。在改造成本增加的基础上,油品销售价格却不能高于央企,使得地方炼油企业利润较低,油品升级意愿较低。

  据估算,从国三升级到国四标准,三大炼油企业成本需要增加500亿元,那这种成本会由谁来承担?笔者认为,未来油品升级后所带来的成本提高或采用“三三制原则”,即政府、企业及消费者分别承担:政府对炼化企业补偿一部分升级成本;企业自身承担一部分;销售环节,消费者相应承担一部分。由此,一方面可缓解炼厂因升级成本增加带来的利润减少,另一方面也可提高炼厂升级改造的积极性,加快高标准油品的升级时间。至于,国家是否会出台相关的补贴政策,笔者认为,补贴是最不好的一种方式,因为名不正、言不顺,而且间接补贴了开车者,对不开车的人不公平。关键还是应完善定价机制。

  当然,对农林牧副渔等相对弱势的用油群体,还是应该给予一定补贴。这些成本是否必然会转嫁至消费者呢?这个问题要具体分析。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汽车消费仍是少部分人群,消费油品对资源、环境造成影响,理应承担一定成本,优质优价、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基于公平。但消费者究竟应该承担多少,的确是个需要讲明白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根源在于油品生产企业成本核算能否真正公开透明,让老百姓“买单”买得心里有数。这要求价格调整建立在公开的成本监审基础上,推动生产企业真正能够通过提高经营效益赢得比较收益。在这过程中,引入第三方监督,实属必要。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完善相应的油品质量监管体系,让消费者“优价”确实能够买到“优质”。

  (作者为北京石油交易所分析师)

合同能源管理加速开拓节能服务新蓝海
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
亟需破解五大难题(声音)
国网公司一小步 新能源事业一大步(关注)
终结油价质疑
最终落脚点在于市场化(争鸣)
油品质量升级之路
依旧困难重重(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