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3年03月25日 星期一

终结油价质疑
最终落脚点在于市场化(争鸣)

刘满平 《 中国能源报 》( 2013年03月25日   第 04 版)

  在油价面前,社会大众都是趋利避害者:希望用低廉的价格享受到数量更多油。希望能像中东国家一样,开着豪车或豪华游艇,用着像白开水一样价钱的石油。可惜天不遂人愿,像我们这样的国家,人口众多,经济增长快,用油需求量大,石油对外依存度超高,想用上低廉的石油几乎是天方夜潭、痴人说梦,更何况当前国际油价处于一个高位运行期。因此,国内成品油的每一次价格调整,都会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神经。今年元宵节国内成品油调价就是一个明显例证,落得个“内涨外落”、“背道而驰”的质疑,真是“良好的初衷获得意外结果”,决策部门真是有点冤。

  当然,决策部门不是第一次被冤枉,因为在现有石油市场竞争体制和定价机制下,只要成品油价格还没有真正由市场形成,调价权还掌握在政府手里,每一次调价政府都会背黑锅,替企业承担质疑。但为什么还会引起质疑呢?这里面既有目前定价机制问题,也有石油企业的问题,还有社会对油价形成以及石油企业的正确认识问题。

  对于目前定价机制来说,主要存在调价幅度参考标准不合理、挂靠原油种类不合理和调价周期太长等问题。对于石油企业的质疑,主要在于国家只允许少数几家石油巨头垄断原油进口权和成品油批发权,其他民营企业难以进入,即使进去也得依附在石油巨头身边,看他们眼色行事,生存空间狭小。另外就是近些年几家石油巨头所曝光的“天价酒”、“团购房”腐败案件,增加社会对其获取垄断暴利的质疑。对于油价形成的认识,按照现行定价规则,每一轮调价都是对过去22个工作日国际市场油价变动情况的滞后反映,是对油价上涨或下降的补偿,不是对调价当天或者之后国际油价走势的预测。每次调价都是根据之前走势来作出判断的,调价后的走势要等到下一个调价周期来反映。而社会上总是拿调价当天或者几天的国际市场油价来对比,这是不科学的。对于石油企业的认识,主要在于由于没有公开的、具体的、形象的量化指标,社会普通大众没有认识到这些企业为国家作出的贡献,或者即使有但认识不深,感觉不够。

  幸好,决策部门已经认识到上述问题的存在,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已经在“两会”上正式提出,对现行定价机制进行一些完善和修正,其中就包括调价幅度和调价周期问题,但没有明确是否修正调价参考地的问题。尽管有进步,但笔者认为,在目前几大石油巨头垄断成品油批发和零售、成品油定价机制尚未完全市场化的局面下,上述动作只是治标不治本,无论将4%的幅度调整2%、1%甚至更低,社会都会质疑制定该标准的依据。

  为此,有人建议将定价权下放给各大企业,以此来甩开包袱。但笔者认为,在垄断体制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定价权下放只是矛盾焦点的暂时转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定价,而且这种方式可能造成价格垄断,因此,这种方式也难以行得通,说明当前政府在成品油定价机制中的作用和地位还是相当重要和必须的,不能完全撇开。即使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出台后,政府还是会起主导作用,会遭遇到社会的舆论压力。既然如此,当前政府能做的就是注重调价时机和幅度的选择,避免给经济运行以及CPI造成较大的不利影响,对社会民生带来太大的压力。从长远来看,从成品油市场体系建设方面入手,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垄断格局,真正实现由市场机制定价形成,这才是最终落脚点,只是目前距离这个理想还有一定距离,但我们毕竟正行走在路上。

  (作者为中国经济学会理事,宏观经济评论员)

合同能源管理加速开拓节能服务新蓝海
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
亟需破解五大难题(声音)
国网公司一小步 新能源事业一大步(关注)
终结油价质疑
最终落脚点在于市场化(争鸣)
油品质量升级之路
依旧困难重重(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