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3年02月04日 星期一

石油工业走到哪,人才培养跟到哪

——访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长张来斌

本报记者 桂俊松 安耕 《 中国能源报 》( 2013年02月04日   第 03 版)

  ■张来斌

  编者按

  1953年,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学府——北京石油学院在北京成立。今年10月,从北京石油学院发展而来的中国石油大学将迎来60周年华诞。60年来,中国石油大学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面向未来,学校如何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实现新的发展,成为我们关心的话题。为此,《中国能源报》专访了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长张来斌。

  

  中国能源报:中国石油大学的前身是成立于1953年的北京石油学院,今年10月学校将迎来60周年校庆。60年甲子春秋,中国石油大学师生共同的价值理念是什么?

  张来斌:60年前,北京石油学院因国家的需要而建立,当时国家百废待兴,石油专业技术人才稀缺,北京石油学院的成立,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打下了非常好的人才基础。60年来,学校在服务国家石油工业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也积淀形成了我们自己特有的文化和精神,展现出广大师生的价值理想和共同追求。

  自学校诞生以来,就始终把服务石油工业的发展作为学校的重要使命,特别是在上世纪60年代,广大师生与石油战线工人并肩开展石油会战,书写了辉煌的石油传奇,辽河油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不断发现,扔掉贫油国的帽子,开辟了石油工业发展的新天地,并孕育产生了伟大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学校把这些精神传承,形成了“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爱国奉献、开拓创新”的石大精神,以及“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校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厚积薄发、开物成务”的校训,“学石油,爱石油,献身石油”如今已成为石大师生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近年来,我们每年有近20%的毕业生选择到西部的艰苦地区建功立业,石油石化主干专业有80%左右的毕业生到石油石化一线就业,这个比例与人数在北京高校当中都是位于前列的,也体现了我校学生理想抱负和价值追求。

  中国能源报:我们知道,石油是重要战略物资,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一所石油特色鲜明、国家重点建设的行业特色型大学,学校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使命的?面向未来,又选择了什么样的发展战略?

  张来斌:学校的使命与历史传承有关,也与时代发展和国家需求有关。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使命就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特别是石油石化工业。为此,我们在2006年就提出了建设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并制定了特色化、国际化和人才强校三大战略。近年来,我们不断探索实现发展目标的发展路径,调整和优化发展战略。如我们提出了“强优、拓新、入主流、求卓越”的发展思路,“精品、特色、开放”的办学模式等。

  总的说来,我们选择坚持特色发展战略,特别是要把培育一流的学科作为突出的任务,作为一所石油特色鲜明的行业特色型高校,我们首先要在石油石化学科领域形成优势。一些数据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据统计,我们在校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分别有50%、70%和90%的学生学习的是与石油石化行业密切相关的专业;学校超过80%的科研经费来自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三大石油公司;近几年每年平均获得5项国家科技奖励,都集中在石油石化领域,并且都有三大石油公司的参与和支持;50%毕业生毕业后在这三大石油公司工作。

  当然在强化石油主干学科建设的同时,又要不断拓宽学科领域,特别是要建立和谐的学科生态,建立和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以及支撑学科,形成特色学科群。近年来,我们在加强石油主干学科建设的同时,十分注重学科的拓展,如我们的非常规油气、新能源、能源战略等领域都有不错的发展。为了强化特色,加快办学目标的实现,我们选择把人才强校战略和国际化战略作为支撑战略,专门出台了相关政策。前不久还专门召开了国际化工作会议,即将出台《国际化战略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国际化进程。

  中国能源报:设立专业研究院是高校中出现的一种新现象,也是高校提升自身科研实力的一种新形式,中国石油大学在这方面有没有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张来斌:是的,专业研究院是提升创新能力、解决某一领域科学问题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协同创新”的提出和“2011”计划的实施,让大家更加重视研究院的建设。近年来,我们也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如在学科建设上,按照“以工带理,以理强工,依托优势,滚动发展”的理念,构建三级重点学科建设体系,院系也以学科专业为依据做了进一步调整,并且我们瞄准科学技术发展前沿,整合科研队伍,促进学科交叉,设立了非常规天然研究院、新能源研究院、提高采收率研究院、中国能源战略研究院等4个直属研究,并以此为契机,积极探索新的机制和模式。如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新能源研究院、提高采收率研究院集合了在地质工程、石油工程、化学工程领域的教师,集中研究页岩气、煤层气和致密气的开发利用、生物质能、CCS等以化工下游技术为主的科研项目;中国能源战略研究院吸引了研究经济管理、国际政治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争取在能源战略层面、软科学领域发出我们的声音。我们还专门制定了相关管理办法,在人才引进、科研管理、考核体系、薪酬分配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希望直属研究院能够在新的管理体制下,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创新,在能源新领域占领制高点。

  除了学校层面的研究院,学校也积极支持和推动学院依托自身特色建设研究机构。目前学校所有的学院都有与其定位相符的研究机构,石油主干学院自不待言,一些以基础学科为主的学院也都根据自身优势建立与石油、能源有关的研究机构,比如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建立了能源政治研究中心,前不久还举办了首届国际能源政治论坛;外国语学院则是发挥外语优势开展国际能源舆情研究,并于2012年成立了中国国际能源舆情研究中心。这些研究机构的设立和一系列论坛的举办,一方面提升了教师的能力,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才能的空间,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学校的整体科研能力,进一步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

  中国能源报: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石油工业向海外快速扩展,有没有充足的适应这一趋势的高层次人才成为很多人关注的问题,中国石油大学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张来斌:中国石油工业近年来走向海外的步伐非常快,目前中国石油石化企业已在海外形成非洲、中亚-俄罗斯、南美、中东和亚太5个油气区,在全球4大洲开展油气投资业务,在多个国家从事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公司也都提出了建设国际型能源公司的发展目标。仅在去年,三大公司就完成了总计254亿美元的海外收购金额,超越以往任何年份。中石油目前海外油气作业产量当量超过1亿吨、权益产量达到5170万吨,建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海外大庆”。面对中国石油工业这种海外发展趋势,作为石油高校,我们必须有所作为,要能为他们的国际化战略提供有力支撑,特别是培养一批懂专业、会语言、通文化、善管理的国际化人才。我们的想法是:中国石油工业走到哪里,我们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就要跟到哪里。

  围绕石油工业的国际化,近年来我们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归纳起来有这样几种模式:

  一个是依托校内优质资源培养国际化人才。我们从2009年开始,选择在石油工程、地质工程、化学工程、地球物理等特色优势专业探索开展全英语研究生培养,采用与国际接轨的培养方案、国际化课程体系、全英文授课方式及全英文的教材,探索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练掌握英语和国际经营管理相关知识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目前每年有近10%的硕士研究生参加该项目,已累计培养276名研究生,毕业生受到国内外石油企业的优先选择。

  二是依托国家公派留学生项目开展校-校协同合作培养。我们围绕石油石化企业的国际化人才需求,选择学科水平相近或较高的国外高校,双方签订联合培养协议,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发挥各自特色优势,共同培养研究生。依托国家公派留学生项目,学校已与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等高校签订协议开展联合培养。我们还积极推进中外合作办学。2012 年,成立中德国际工程师学院,与德国教育机构和德国公立大学合作,目前已启动赴德交换生项目。

  三是瞄准中国石油石化企业海外发展需要积极开展校-企-校协同合作培养。我们针对中国石油石化企业需要的掌握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小语种、熟悉多元文化的国际化人才,推动形成了由企业资助并参与、学校和国外高校分段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从2006年起,相继与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等国有大型石油石化企业签订定向培养人才联合培养协议,主要面向中国石油企业的海外权益区,与俄罗斯古勃金石油天然气大学、乌发石油技术大学等传统石油高校以及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和马德里理工大学、阿联酋石油学院等高校合作,选派优秀硕士研究生赴海外留学,毕业生获得国内外双硕士学位,并优先选择进入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等企业工作。截止目前,已有近200名研究生获得国内外双硕士学位,毕业生大多已成为中国石油企业从事海外业务的技术和管理骨干。

  四是积极开展面向资源国的校-企-政(校)协同培养。我们针对中国石油企业在海外开拓业务急需了解中国文化、认同中国情感、熟悉中国企业运作方式的资源国本土化人才的需求,与石油石化企业和石油资源国政府或高校合作,联合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面向资源国培养留学生,促进资源国人才本土化。近年来,学校相继与国有石油集团公司、苏丹能矿部、苏丹教育部、苏丹科技大学、喀土穆大学、哈萨克斯坦国阿克纠宾斯克油气股份有限公司等中外石油企业、外国政府或大学携手,以留学生形式联合培养本土化国际化人才。目前学校有留学生700多名,占在校生总数的5%,其中学历生500多名,占留学生数70%以上,绝大部分来自资源国。毕业生大多回到资源国的石油公司任职或相关高校任教,他们在中国石油企业的海外发展中发挥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

  除了这些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外,我们还积极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开阔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如:举办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SPE国际学术会议、未来石油工程师国际论坛、全国博士生论坛、研究生暑期学校等,吸引了大批国内外相关专业高校的学生来校学习交流。一些活动已形成特色和品牌,如今年上半年结束的第二届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吸引了自22所国内石油高校、13所国外石油高校参与其中,大赛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路、模式和风格。同时我们还积极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如世界重油大会、安全工程国际会议、国际能源战略论坛、中加能源论坛等,为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水平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

光伏产业“十二五”目标扩至35GW(一周声音)
《电力法》修订应关注顶层设计(《电力法》修订讨论系列报道之五)
能源市场化改革不停步(一周声音)
石油工业走到哪,人才培养跟到哪
电企应积极应对煤电联动(一周声音)
治理雾霾应多措并举(一周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