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3年01月14日 星期一

一名水电人的“三峡情缘”

——记葛洲坝集团机电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晖

本报记者 郭立琦 特约通讯员 金永善 《 中国能源报 》( 2013年01月14日   第 28 版)

  ■周晖

  2012年7月4日,当周晖将三峡电站最后一台机组钥匙移交到业主手中时,他也说不清自己的心情究竟是“如释重负”还是“若有所失”。

  从2001年左岸机组安装,到2012年全部机组投运,十余载风雨,周晖和他的团队参与了三峡电站所有7种机型的机电安装工作,亲历了我国巨型机组国产化的发展历程。而今的离别,虽可说是功成身退,也确实有着太多的不舍。

  谈起在三峡拼搏的这十余年,周晖笑着说:“我以前的头发可比现在多多了。”

  结缘:

  首登70万千瓦级水电机组安装舞台

  1984年参加工作的周晖,曾先后参与葛洲坝、漫湾、二滩等电站的机组安装工作。到进入三峡机组安装时,他已经是个有近二十年实战经验的“老水电人”了。但三峡工程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水电项目,它是我国大型水电建设的分水岭,在此之前,我国没有70万千瓦级别的水电项目,更遑论相关的机组安装和调试经验。

  一切从零开始。2001年,葛洲坝集团机电建设有限公司(简称“葛洲坝机电”)与国外专家合作,开始了三峡电站左岸机组的安装。周晖与他的团队边学边干,开始开垦三峡这块世界最高级别水电机组安装的“试验田”。

  2006年,周晖带队进行三峡右岸8台70万千瓦国产机组的安装、调试。巨型国产机组的安装缺乏经验支持,机组的设计还需要在安装过程中进一步论证和改进,安装难度很大。“这就是我来这里的目的”,周晖在心中立下誓言:“一定要圆满完成三峡工程的机电安装任务,为我国尽快实现巨型机组国产化作出贡献。”

  为此,周晖投入了全部心血和感情。右岸26号机组试运行时,上导发出异常噪声,周晖与技术人员奋战七个昼夜,将三部导轴承全部分解检查,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并完善了导轴承部分的设计。右岸18号机组推力瓦面与镜板之间不能形成完整油膜,转子无法转动,周晖带着攻关小组鏖战20多天,通过多次现场试验、比较,找到解决方案。在实践中,周晖和他的团队逐渐掌握了独具特色的大型水电机组快速优质安装技术,8台国产机组投运后,经测试各项技术指标均超越了左岸水平,达到了优良标准。

  惜缘:

  于毫厘之间坚守“精品”理念

  地下电站被称为“三峡最后两个谜底之一”。地下电站机组安装工程是葛洲坝机电在三峡承担的最为完整的机电安装项目,涵盖主机、辅机、公用系统、GIS、桥机等机电系统。收官之战,周晖一门心思“咬定”精品机组不放松。

  31号机组首次空转试验,转子内部传来异常声,一时间谁也无法判断原因所在。周晖靠近机组倾听片刻,胸有成竹的提出:“上导油雾吸收装置进气出气不通畅,内外压力不均衡产生气流振动,发出啸叫。”技术人员随即对该部位进行调整,果然,异常声音消除了。一招“听声辩位”技惊四座,在场专家不由竖起大拇指:“周晖,了不起!”

  在32号机组调试过程中,转子圆度等技术指标已经达到优良标准,也得到了业主的认可和满意,但是周晖认为,“优良”与“精品”尚有0.02毫米之差,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为了这肉眼都无法分辨出来的0.02毫米,周晖带领技术人员重新测量垂直度、圆度等数据指标,通过精细调整,机组达到精品标准。

  在他的带领下,葛洲坝机电在三峡电站机电安装中,树立了世界水电机电安装的新标杆,将我国巨型机组的安装调试技术带入了世界顶级水平。“我们干出的工程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不留骂名;还要经得起各方专家的审查,不留遗憾!”周晖说。

  续缘:

  不断跨越水电机电安装新高峰

  三峡电站机电安装,是周晖职业生涯中最为难忘的经历。他用智慧和汗水,在这里培育出了丰硕的果实。

  这期间,周晖获得葛洲坝集团首批技术专家、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中央企业劳动模范”等荣誉;他主持编辑出版的《三峡700兆瓦水轮发电机组安装技术》技术专著,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被已故两院院士潘家铮誉为“一部水电机组安装的优秀作业指导书、教科书”。

  在三峡,葛洲坝机电铸造了精品,培养了精英,而带走的,除了美好的回忆,还有敢为人先的勇气和勇往直前的精神。随后,周晖和他的团队又转战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挑战单机77万千瓦的机组安装新高峰。在他们的努力下,溪洛渡水电站计划明年首批投产的8号、6号机组目前已进入总装调试,9号机组进入总装阶段。

  机电安装技术在不断进步,未来或许还有更高的山、更远的路,诚如周晖所说:“成绩属于过去,身为一名技术工作者,我永远站在新的起跑线上。”

资讯
湖南院创新实践“示范岗管理法”
一名水电人的“三峡情缘”
“意在创新 志在卓越”
“打造国际知名的工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