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更多的人认识核电、认同核电存在的现实意义和作用,从而接受和支持国家的核电建设和发展战略,眼下正是核电重启后行业再次讨论的重点。而从科普方式来看,业内认为,体验式科普或许会成为最能拉近公众与核电距离的途径。
身临其境看核电
日前,中广核集团通过官方微博邀请深圳高校学生和社区代表,以及传媒界、教育界的网络意见领袖30多人参观大亚湾核电基地,再次以体验式的方式拉近公众与核电的距离,并共同探讨核电与社会公众沟通的新途径。
“清洁核能助力两富浙江”科普宣传系列活动启动后的首场科普报告会日前在宁波外国语学校举行,三门核电科普由此走出了三门县,正式走进了宁波市区。而此前,三门核电已经多次组织公众走进三门核电的建设现场,亲身感受核电管理的严谨和规范。
“核工业的长期封闭性以及传统的说教和单向的灌输,并没有淡化核电的‘神秘感’。老百姓只是知道中国有核电站,但是对其包括安全性、清洁性、环境效益等真实情况知之甚少。”一位长期关注核安全科普的业内专家告诉记者,“多年来的经验以及科普效果说明,光靠几个展板、一段文字和几个数字,是说不清核电安全建设、安全运营情况的,必须借助多种手段让老百姓主动亲身参与到一些环节,以体验式的所见所闻打消疑虑和恐慌。”
相关研究显示,体验式科普必须具有两个根本特征,即受众的参与和受众通过体验获得的感性知觉与理性认识,其强调受众的参与和自我感知,要求科普活动充分尊重受众的主体地位、发挥受众在感知和思考方面的自主性。
由此,体验式科普不再简单地把科普作品或科普服务呈现给受众,不再是灌输式的宣传教育,而是由受众亲身去观察体会和运用,受众可以采用开放式的阅读观赏、亲自操作研究式学习、观摩模仿等方式,借助各种媒介与科学知识载体充分接触,受众在接触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和学习,自主地探索和理解、发现,由此打消疑虑并接受某个科学知识或现象。
中广核之前提供的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自1986年以来,在过去26年的时间里,已有来自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地区的近百万民众实地参观过大亚湾核电站。而2012年以来,中广核依托微博等新媒体,面向社会公众推出了核电基地“微旅游”系列活动,举行了主题为“后福岛时代的核电安全”的微访谈活动、七大核电基地“核电站公众开放日活动、在广东省范围内举办了“地震与核电安全”展览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共有社会公众5万多人参加了有关活动。
旅游科普相得益彰
在众多形式的体验式科普中,旅游的形式似乎更受公众的亲睐。
记者曾注意过核电企业举办的“微旅游”活动,虽然参与人数有限,但效果却很好。参与过活动的网友,都曾以自己的方式描述核电站的真实面貌。
“其实,核电站几年前就已经成为工业旅游项目。但由于长期远离公众视野,核电站旅游没能真正进入人们的生活,知名度和影响力还是有限。”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信息显示,秦山核电站于2005年成为首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大亚湾核电基地工业旅游项目于2006年启动;2007年,田湾核电站也成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正在建设中的海南昌江核电站也被看成是海南西线旅游的景点之一,浙江三门核电站也于去年11月跻身首批浙江省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相关资料显示,工业旅游以工业生产过程、工厂风貌、生产设施、厂区环境、工人工作生活场景和企业文化等为亮点和资源,吸引游客旅游观光,在很多工业领域(如汽车制造)都有成熟的案例。
“我国在运核电站近年开展的相关旅游项目,确实被认为是核电站与社会公众进行交流的有效途径。未来的趋势是这些项目的开发和运作能使体验式科普建立起常态化的机制,在旅游观光、休闲体验的同时,搭建起科普的桥梁。”上述人士表示。
据了解,中广核2011年曾发布了《关于大亚湾核电基地工业旅游项目有关情况的说明 》,其中就旅游路线、时间、报名方式等做出详细说明。“作为景点,大亚湾核电站的工业旅游有了更规范的管理,在向游客打开一扇走近核电、认识核电、了解核电的窗口的同时,让所有关心核电发展的公众成为核电发展的支持者、参与者和推动者。”上述人士指出,“这也正是体验式科普活动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