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3年01月07日 星期一

寄语2013 再续油气行业辉煌

《 中国能源报 》( 2013年01月07日   第 13 版)

  编者按

  2102年我们经历了很多,油气行业各项“十二五”规划密集出台,海外并购如火如荼,页岩气备受“青睐”等等事件极大地促进了行业的发展。2013年是玛雅历法新一轮纪年的元年,油气“价改”能否落实,非常规资源开发如何理性发展,中国油企“走出去”能走多远等等都让我们充满了期待。

  

  非常规油气

  渐趋理性 

  □吴莉

  2012年,油气行业最受热捧的莫过于页岩气了,从年初国家颁布的“十二五”行业发展规划到页岩气补贴政策出台,再到第二轮页岩气探矿权招标19个区块引来83家企业竞标。

  近年来,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有业内人士预测,2012年这一数字将会达到60%,美国页岩气“革命”的成功似乎让急于寻求替代能源的中国看到了光明的前景,页岩气一夜之间仿佛成了我国调整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的“救命稻草”。

  除三大石油公司加大对页岩气的投入和开发外,页岩气探矿权第二轮招标结果显示,虽然公开招标的19块页岩气区块资源条件禀赋并不怎么样,但竞争依然异常激烈,中标的企业遍及电力、煤炭等能源企业以及地方的勘探单位等。

  然而,必须面对的事实是:我国地质条件不同于美国,页岩气资源储量虽然丰富,但地质条件复杂,四川和塔里木盆地页岩气埋藏大多在4000至6000米;地表环境较差,多山区或沙漠,施工成本和开发难度都很高,一口页岩气井的投资成本大约在5000万元,不能简单照搬美国经验,而且页岩气开发在我国还属起步期,尚未形成系统的勘探开发技术,能否取得如期经济效益还不得而知。此外,页岩气开发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这也是影响其规模化开发的一个重要因素。

  值得欣慰的是,业内也已逐渐意识到,在我国页岩气要实现产业化发展还有一段路要走,对页岩气的开发已渐趋理性。

  2013年,对致力于页岩气勘探开发的企业而言,应着眼于页岩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的突破,根据示范区的效应,理性发展页岩气,真正实现页岩气的科学合理开发和利用。

  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也是2012年业内关注的又一热点,与页岩气相比,煤层气的开发似乎更为“靠谱”些。

  我国煤层气储量丰富,位居世界第三位,是现成的可直接利用的资源,而且煤层气开采技术相对成熟 。更重要的是,合理开发煤层气资源对保障煤矿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直以来,受制于投入、技术等因素,煤层气产业开发在我国并未得到长足发展,煤层气的勘探程度很低,探明地质储量2734亿立方米,仅为预测资源总量的0.74%。同时,2010年数据显示,国内煤层气产量还不足100亿立方米,利用率仅为30.7%。

  为此,国家也下决心要加速煤层气的发展,根据《煤层气“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煤层气(煤矿瓦斯)产量达到300亿立方米,其中地面开发160亿立方米,新增煤层气探明地质储量1万亿立方米,建成沁水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两大煤层气产业化基地。

  此外,让业内感到振奋的是,2013年煤层气抽采补贴标准有望由目前的每立方米0.2元提高到0.6元,补贴标准的提高势必会缓解煤层气开发投入不足的问题,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从而实现煤层气的规模化开发。

  然而,作为一种非常规油气资源,煤层气勘探开发同样具有风险大、投入高、回收期长的特点,难以满足大规模产能建设的需要。

  非常规油气资源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常规油气资源的补充,但无论是页岩气还是煤层气、油页岩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多存在投资成本巨大、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短期难以实现突破、易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等问题。因此,在现阶段,对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不可操之过急,一拥而上,既要科学合理规划,更要根据资源禀赋情况及技术水平等现实因素,务实有序开发,实现投入产出的最大化。

  

  价改

  但愿不仅是涨价

  □贾渊培

  每到岁末年初,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油气资源价格体制改革雷声都会响起,但总是不见“雨点”落地,但愿在2013年能给我们带来令人振奋的消息。

  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在2012年12月18日的发展与改革大会中表示,2013年要稳步推进资源性产品为重点的价格改革,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实施重点电煤与市场煤价格并轨,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完善居民阶梯电价政策。

  随着我国天然气的进口依存度上升至30%左右,天然气的供应保障体制的形成似乎迫在眉睫,而这又离不开天然气形成合理的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2011年底两广试点的价改机制由于试点面积小,无法推动上下游的价格联动,因此2013年向全国范围内推广价改机制,或许可以进一步推进价改的效果,以实现价改的最终目的——理顺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比价关系,引导天然气资源合理配置。

  2012年底较2011年底相比,进口液化气和燃料油的价格出现了19%的涨幅,而两广天然气价格改革 “试水”一年多以来,其门站价格一直没有调整,导致国内外天然气价格存在较大价差。以中石油为例,2012年上半年,中石油进口天然气资源达127.6亿立方米,但天然气与管道板块实现经营利润较2011年同期下降84.7%。而且未来中国天然气消费量将持续上升,目前的价格无法反应市场供求矛盾的情况也会越来越严重。

  根据国家发改委通知,我国天然气价格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放开天然气出厂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政府只对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进行管理。

  天然气价改如成品油那样实行类似的国际接轨机制,国内天然气价格就可能猛涨,不仅不可能为消费者所接受,更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宏观经济造成或多或少的负面影响。

  无论是价格改革的推进,还是实行价格联动和阶梯气价,必须考虑到大多数家庭的基本需求,确保中低收入群体不能受到太大影响,并充分考虑特殊群体的民生保障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阶梯式价格改革,既要避免大幅度提高价格,又使得占用资源越多的人承担的费用越多,进而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2012年全年,成品油价格经历了7次调整,每一次都在时间窗口开启及三地油价变化幅度达到标准后及时调整。

  据接近国家发改委的专家透露,国家发改委将对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新的调价方案或在等待批准。调整思路是缩短调价周期,改进调价操作方式,提高机制运行透明度,便于消费者理解和监督。根据上述思路,新方案将成品油调价周期由现行22个工作日缩短至10天,并取消4%幅度的调价边界条件限制。

  另外关于挂钩的国际原油现货油种,有专家分析认为三地原油很有可能发生变更,甚至权重被修改,挂钩油种主要还是以根据中国原油进口来源地为主要参考。现行国内成品油价格挂靠的国际市场布伦特、迪拜、辛塔三种原油现货价格,将调整为美国WTI原油、英国布伦特原油和阿联酋迪拜商品交易所的阿曼(Oman)原油期货,三者按照一定权重作为国内油价参考。

  在现有的政策影响下,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市场化改革应内外兼顾,既要考虑与国际油价联动,也要兼顾国内油品供需的变化。定价机制市场化水平的提高,虽然增强了国内外油价的联动性,但也使得成品油价格波动趋于频繁。长远来看,定价机制的改革及完善仍将是一场持久战,2013年值得我们期待。

  

  “走出去”

  路途依然很长

  □吴莉

  2012年,对中国石油公司“走出去”的历史来说,应该是最值得铭记的一年。中国石油公司“走出去”日趋稳健,已从简单地“买资源”、合作开发等合作模式到真正参与国际石油市场运作,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转变。

  这一年,让业内人士最为关注的中海油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这起中国企业最大的一笔海外收购已几无悬念,中石化首次进入北海油气资源区,中石油已连续两年海外油气作业当量超过1亿吨,权益当量达5035万吨。        

  值得注意的是,深谙海外并购和资本运作之道的中石化集团公司董事长傅成玉近期对“走出去”做出了这样的诠释,盈利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第一要务,企业赚钱才能实现国家战略,如果是借钱发起海外并购,最后亏本了,什么战略也实现不了。

  在傅的执掌下,过去两年中,中石化海外投资已超百亿美元,海外业务已覆盖20多个国家和地区,初步形成海外油气资源战略基本布局。

  1月4日,一则消息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国内民营上市企业海默科技以2750万美元的价格购买美国Carrizo公司拥有的Niobrara页岩油气开发项目权益14.2857%的项目举行交割仪式,成为国内首家进入美国页岩油气项目的民营企业。

  Carrizo在美国虽然是2003年才开始做页岩气,但是发展很快,在页岩气技术服务领域非常先进,打井成功率百分之百。两者合作,将使海默科技大幅提高页岩气开发水平。

  相信在2013年,大步“走出去”的不仅仅只是几大国有石油公司,民营企业也将成为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的又一支重要力量。

  面对国内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2013年,中国石油公司还会迈开大步“走出去”,但世界经济、地缘政治等风险仍然是中国石油公司必须面对的挑战,而如何强健自身,增强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是中国石油公司必须要做的功课。

  首先,在“走出去”之前,要对投资项目进行科学评估,对其将会产生的效益做出相对准确的判断,以实现“走出去”效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真正体现海内外油气资源“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有益补充。

  当然,对中国石油公司而言,要真正成为国际化石油公司,“走出去”只是第一步,未来的道路依然很长,如何在日后的合作中,熟练掌握国际规则,运营和管理好项目更为关键。

  面对未来“走出去”的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在与国际化石油公司合作的同时,中国石油公司之间还应相互联手,取长补短,共同参与国际竞争,实现资源、人才、技术各方面的优势互补,提高竞争能力。这种合作不仅可以是国有公司之间的合作,还可以是国企与民企,民企之间的合作。 

  此外, 在“走出去”之后,中国石油公司还应树立良好的国际化公司形象,深入了解合作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增加公司的透明度,加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石油公司的认知度。

  

  装备与科技

  核心技术是王道

  □吴莉

  2012年5月9日,我国自主设计和建造的深水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南海成功开钻,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工程装备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不仅是海洋石油工程装备。近年来,伴随我国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石油工程装备行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比如,大庆油田装备制造集团已拿到了多国“绿卡”, 生产的抽油机等8种数百个型号产品已获得进入国际高端市场的“敲门砖”。

  中石油渤海钻探工程技术研究院研发的“BH-VDT5000垂直钻井系统”实现垂直钻井高端技术的国产化,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性能指标比肩国际同类产品顶尖水平,表明我国石油装备进入国际高端领域。

  虽然我国石油装备工业在产业规模、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方面都有所提高,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石油工程装备行业还存在诸如装备的核心零部件仍然需要进口、自主研发设计和创新能力还不是很强、尚未形成专业化制造能力等问题。

  2013年,中国油气行业的发展重点莫过于,常规油气田采收率的提高;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深水勘探战略的进一步实施——这些势必会对工程装备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未来获取更多的油气资源拼的就是装备和技术。

  对石油行业来说,2013年无疑要加紧修炼内功,加快对关键装备的自主研发和制造,提高核心竞争力,减少对进口产品的依赖。

  良好的装备是基础,要打开非常规、深水这些未来能源重要替代领域的“大门”,能否掌握核心技术才是真正的王道。

  放眼世界,国际化石油公司无一不是把科技创新视为核心竞争力,越来越多的石油公司在牢牢掌握资源的基础上,把技术自主作为实现能源自主的重要途径。

  美国页岩气革命之所以能获得成功,技术革命功不可没,再次证明了技术创新对石油行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而我国的现实情况是,有大力开发页岩气的雄心,但还未完全掌握页岩气开发的关键技术,比如,大型压裂技术的成熟运用。

  再如,深水油气资源勘探,我国目前只是掌握了300米左右的开发技术,大于300米的深水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尚处起步阶段,而南海油气资源极为丰富,整个南海盆地群石油地质资源量约在230亿至300亿吨之间,天然气总地质资源量约为16万亿立方米,占我国油气总资源量的三分之一,怎么把这些资源开发出来,只能依靠科技进步的力量。

  2013年,对中国的石油公司而言,任重道远。要在立足国内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密切追踪国际最新动态,加大对科技的投入,注重对科技人才的培养,要下大力加快对自主创新技术的研发,打破国外公司在一些技术上的壁垒。同时,要在与国外石油公司合作的过程中,加强技术合作力度,在合作中实现技术进步和升级。

  

  原油期货

  艰难中走起

  □陈柳钦

  2012年,白银、玻璃和菜籽菜粕期货新品种陆续推出、资产管理业务实质性启动、《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的修订等一系列举措拉开了国内期货市场的创新大幕。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原油消费国,在主要消费区附近建立原油期货市场,无疑能更灵敏地反映供需和价格变化。

  原油期货不仅是中国维护国家经济战略和能源安全所必须借助的金融工具,也是中国期货市场实现自身飞跃和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所必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品种。

  多年来上海期货交易所一直酝酿原油期货的上市交易。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原油期货上市铺垫有加,特别是2012年以来,加快原油期货建设数度被提起。2012年12月1日,国务院修改后的新《期货交易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条例新修订为适应推出原油期货的需要及境外投资者直接进入中国期货市场预留了空间。中国目前正在采取一些大胆举措,推进近年来一直进展缓慢的原油期货出台计划,以提高其在全球原油定价中的影响力。

  原油期货内测已有一段时间了,并且在虚拟交易中采取的是人民币计价和人民币结算,但这主要是让国内期货公司在交易的时候相对比较方便,目前上期所在计价和结算货币上还是做着两手准备。原油期货用人民币计价有利于加速人民币的国际化,但是我国资本项目下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利率也尚未市场化,参与期货交易交割的人尤其是境外投资者,除要承担价格波动风险外,还要承担利率和汇率波动风险。但是未来以人民币计价原油期货则是大方向,只有形成石油人民币才能称得上具备真正的石油定价权。

  建设原油期货市场的出发点、落脚点是原油期货市场怎样能更好地为中国实体经济服务,并且要让国际参与者和国内需求者能充分参与交易。市场一直以来翘首以待的原油期货,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以及政策准备,目前合约设计、交易规则、技术系统和风险控制等基本完成,正等待监管部门的进一步批示。

  由于原油市场的特点和国际性,其上市交易远比现在已上市交易的期货产品更加复杂,原油期货市场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作,突破多、难度大,需要诸多制度创新和政策配套,涉及到外汇、央行、海关、财税、商务、法制办等多个部委的有关法规政策调整,因此原油期货推出的时间表还难以确定,故而有人看淡原油期货前景。

  其实,中国原油期货已经“万事具备”,并非一盘难“落子”的棋局,上市并非“路漫漫”,并非遥遥无期。如果进展顺利不出意外的话,原油期货还是有望于2013年在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原油期货推出后,有望成为国内首个国际化品种,也将标志着我国原油市场化改革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据了解,中国证监会已批准31家企业在境外进行套保交易,其中的部分央企已参与了布伦特原油期货交易。随着中国交易机构的交易水平提升,一些中国企业整体风险控制能力已可与西方一些知名金融机构相媲美,更多的中国企业迫切需要参与到原油期市中。

  推出原油期货,需以现货市场化为前提,但目前国内原油并未完全市场化。因此,原油期货真正走向国际化,不仅需要更多的创新机制,也是在考验监管者的协调能力和智慧。届时,原油期货将完全纳入我国期货市场五位一体监管框架下,以保障市场风险得到有效监管,风险可测、可控、可处置。对境外客户也将严格执行一户一码开户制度、持仓限制制度;积极落实境外投资者实际控制关系账户的申报。交易所将与国家外汇局、期货保证金监控中心一起加强对境外投资者的资金监控。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原油期货必然将走上理性的价值回归和上行发展之路,或将迎来真正的阳春三月。

寄语2013 再续油气行业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