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2年12月17日 星期一

中海油并购获批不是偶然(评论)

安耕 《 中国能源报 》( 2012年12月17日   第 01 版)

  中海油收购加拿大石油公司尼克森终于拿到了加国政府的最后一道“通关文牒”,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也表示了祝贺。中海油和尼克森价值151亿美元的并购可能只剩下最后几道手续要走。但未来对于中海油来说,仍需如履薄冰,负重前行。

  作为国家石油公司,中海油并购尼克森背负许多国人的期望。如果说2005年中海油收购优尼科案失败,源于遭遇了一场政治风暴,那此次收购尼克森在加拿大政界遭遇的反对则几乎只算是一场和风细雨。加拿大国内保守势力既没有向力主开发油砂的哈珀总理施加太多压力,也没有像反对北方门户项目那样掀起一个原住民抗议高潮。

  时隔7年,中海油在北美的遭遇迥异。中加关系开始升温只是大背景,根本的原因正如许多国外媒体分析人士指出的在于其负责任的态度。

  与2005年“半路杀出程咬金”的模式不同,中海油近年来在加拿大耐心的投入,之前收购opti 股份,与尼克森共同谋事,与加国政府和媒体多方周旋,建立联系和认识之后,又宣布了包括在增强透明度、保障就业和投资以及社区责任等多方面承诺,消除了多数加拿大投资者和舆论的戒备心理,才有尼克森股东的集体同意和政府的最终批准。正所谓“日拱一卒,终成大事”。

  中海油巨资求购的加拿大包袱不可谓不沉重。尼克森不但有沉重的债务、经营压力,还有加国原住民和环保组织的环保诉求,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也许还在等着挑毛病。此前中海油在渤海漏油事故中的表现已经给了美国投资者和律师们可操作的话题,中海油未来更需要时刻保持不犯错误,不给资本市场作空机构可乘之机。

  市场竞争必然伴随风险,更何况是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的油气产业。从世界石油发展的早期历史可以看到,后来声名赫赫的石油巨头无不曾在五洲四海激烈博弈,付出巨大代价者并不鲜见。世界经济发展的机遇期不容错失,批评中国石油公司在海外过度扩展实为目光短浅之见。

  不可否认,相对于有着传奇历史的国际石油巨头来说,1982年成立的中海油是一个年轻的石油公司,但中海油从一开始就获得中国对外合作海区内进行石油勘探、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专营权,全面负责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业务。国际化发展是中海油公司的基因,也是其先天的相对优势、后发优势。

  到现在,中海油建成海上大庆,打造出中国自己的深海石油船队,2011年公司海外原油产量766万吨,天然气产量56亿立方米,海外资产比重26.4%,海外收入比重26.2%。在诸多国际专业机构评选的石油公司排行榜中,中海油已经后来居上,进入世界先进石油公司的前列。可以说在央企行列中,高度国际化的特点已经成为中海油的标志性特征。

  随着中国石油公司的扩张,其身份已不是某一国的石油收集机器,而是世界石油市场的资源提供者。最新数据显示,到2012年,中国石油公司在海外的权益油已突破9000万吨/年,作业产量超过1.5亿吨/年,但其中权益油90%以上都在当地销售。

  20年前,中海油就热情的向世界伸出合作之手。20年后,中海油更没有理由受到无端的怀疑。中海油已在美国上市,未来也可能会随着尼克森在加拿大重新上市,更多的约束在推动中海油不断提升透明度,践行相关法定义务和兑现承诺,帮助其在世界石油经济体系中成长成熟的、公开的国际化石油公司。

  美国前高级官员佐克利提出的“stakeholder”(利益相关者)概念,似乎已经可以适用于不断提高国际化水平的中国石油公司。结合这一宏观趋势去看,中国石油公司在海外投资受到信任和欢迎并不是偶然,而且会逐渐成为普遍现象。

  (相关报道见3版及10版)

中海油并购获批不是偶然(评论)
南网“光伏并网意见”缘何至今未出
跨省区电能交易
期待统一市场平台
中缅天然气管道云南支线开建(图片新闻)
长输管道关键设备国产化树经验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