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2年12月17日 星期一

速度与质量的变奏曲(风机企业谈发展系列报道之四)

——访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任家福

张志辉 《 中国能源报 》( 2012年12月17日   第 22 版)

  在华能海拉尔小良风力发电场,任家福(右)与现场服务班组一线员工进行交流。

  增速放缓,产能过剩,日子难过。

  “不怕(产品)出质保期,怕(主机供应商)出局”。日前在一次行业内部会议上,风电开发商中节能风电采购部经理梁志静这样说道。她的看法具有普遍性,道出了风电业主对于当前风机制造企业能否挺过“寒冬”的担忧。

  据东汽统计,其目前总装机7536MW居行业第三,今年上半年我国总体新增装机容量为5.4GW,同比减少了32.5%,增速明显放缓,而作为“三强”之一的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在2012上半年的新增装机也下滑到了第八位。

  面对这个曾被行业看好的风机巨头,人们不禁心生忧虑:东汽怎么了?东汽怎么办?

  速度与质量的变奏,意义长远

  中国能源报:东汽如何看待当前的风电行业状况?企业业绩的下降,是否在预料之中?

  任家福:行业遭遇严冬,企业难以独善其身。去年,我国风电产业在连续几年的翻番增长之后,步入了一个转型调整时期。风电开发商在投资过程中,回报率得不到保证,投资激情下降,同时做风机的企业急剧增多,致使出现了目前的产能过剩、低价竞争的局面,种种原因造成了现在风电主机厂的困境。

  东汽见证并促进了我国风电产业的高速发展,在运风机有5000多台。但2011年行业变化,使我们深刻地意识到整个风电产业将会进入一个比较困难的时期。在此基础上,东汽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策略性的调整,同时我们也希望借助这个时期,把步子放慢去思考一些能够真正促进企业行业发展的问题,并为今后自身的更好更快发展蓄积力量。

  中国能源报:东汽策略性的调整经过了怎样的考虑?调整的具体做法有哪些?

  任家福:首先,优化生产,稳步发展。东汽更加专注于产品品质,精细化生产,排除设备在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各项安全隐患,使我们的风机不仅能做到“电网友好”,还要做到“人机友好”。

  其次,个性化设计。由于我国的地理环境复杂多变,风力资源情况千差万别,如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冬季最低气温可降到零下50℃,而夏季能达到40℃以上的高温。因此在研发上,我们将充分考虑各地环境差异,通过有针对性的设计,提升风机的综合利用率。

  第三,控制成本。成本的管控我们现在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采购成本,对此,东汽建立了完整的供应商筛选及管理模式,从源头上避免部件发生故障所造成的损失。二是设计生产成本,东汽具有一整套的软件仿真分析系统,能够进行包括整机气动性能研究、叶片结构技术等多种类型的研究分析。三是维护成本,品质高的风机后期维护自然就少,东汽目前研发的新产品都要能够远程监控,并可以做到无人值守或是少人值守。

  最后,提升服务意识,完善服务模式,完善服务品质。东汽以业主利益为出发点,从2010年开始陆续建立了通辽、呼和浩特、呼伦贝尔、酒泉、张北等服务基地,辐射全国主要风场,并逐步形成了完善的服务网络。

  服务和技术构建核心竞争力

  中国能源报:行业形势的变化,给风机企业什么启示,您觉得在今后的发展中企业应注意哪些问题?

  任家福:风电未来的竞争将会更加聚集到服务与技术上来。业主不是简单的采购风机,而是购买了能够提供高效、稳定发电的一种服务。所有的产品设计、技术创新、售后维护都要落脚到这上面来。当然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东汽将会持续地提升、改进技术,目前公司建立了多个专业试验平台,如风力发电机组全功率试验台、变频器及风机电气系统试验台、低电压穿越试验台等,并研发了海上5MW的新机型,投建了相关大型风机的实验室。

  除了技术,服务将是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在建立服务基地的基础上,东汽还以“24小时服务”为理念,做到技术问题及时反馈、处理,并创建了网络技术交流平台。在售前服务上,我们会根据用户的需求,帮助参与微观选址、方案设计及选型工作;售中服务上,我们将组织用户培训,并将邀请用户进行产品的现场监造;同时,我们还会进行现场监装、整机调试,并做到技术交底;最后,东汽建立了终身服务体系,并设立备件中心,这能够使得用户无需进行额外的零部件储备。

  中国能源报:您在多个场合都提到了东汽将服务提高到保障业主利益、推动行业进步的高度,而且还提到可以帮助维护非东汽产的风机?

  任家福:是的,我们确实表达过这样的承诺,提出过“接盘”服务的做法。这可以说是形势变化对行业的影响所迫,我跟几个业主都有过交流,他们也比较认可。去年开始,已有部分外资企业或是规模较小的企业退出了风电市场,但其风机还在运行之中,为了维护业主的利益,东汽可以凭借自身的技术和维护团队为其他企业的设备提供有效、快速地服务。

  中国能源报:中国风电发展这么多年,各主机厂商也都拥有了自己的服务模式,那么,东汽在服务中有何特别之处?

  任家福:我认为东汽的服务特点在于除作到标准化和规范化外,更加凸现人性化和个性化。

  东汽目前所形成的千余人的服务团队就是对提升服务质量、保持企业竞争力的最有力保证。由于我国的风电场基本上都处于自然环境比较恶劣的地方,这对于服务人员要求就比较高,既要懂技术、善沟通,还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经过长时间的努力、锻炼和积累,我们的服务人员基本上都具备了这些素质。

  同时,我国的风场条件差别大,风机类型多,设备的技术特点、发生故障的原因也不尽相同。针对这些特点,我们通过大范围内的走访调研,基本上掌握了各种风机的运行情况,并有计划地进行不同区域内员工的技术培训,使得服务更具有针对性。

  此外,我们还请来了国际知名的检测检验公司——必维集团做第三方评判,公司的每一个服务项目都将会出具检测报告,以标准化的验证来保证服务质量。

  多元支撑结构提升服务内涵

  中国能源报:服务讲求及时性,风电场分布纵横南北,据我们了解,东汽的反应速度较快,有什么样的做法?

  任家福:首先是我们非常重视业主诉求,第一时间反应。另外,我们有自己的结构性优势,就是我们的几大基地分布南北,生产、服务全国布局,这有利于我们的服务团队能够及时根据业主需求做出反馈,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项目所在地。

  中国能源报:在行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这种结构性优势还能有多大的空间,这样大的摊子如何化解风险,包括对服务团队庞大带来的影响如何?

  任家福:东汽的这种结构性优势主要得益于我们身后是一个庞大的集团,而集团的多元业务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虽然现在风电处于行业低迷期,不少公司都爆出了降薪裁员甚至停产的消息,但东汽并未降低人员配置,而是积极在公司内部调配、平衡,通过在火电、燃气轮机、核电等范围内的协调,使得公司既保证了队伍的完整,又稳定了技术。

  中国能源报:行业不景气时期,东汽是如何保证研发力量持续投入的?

  任家福:东汽现已具备了从风场设计到最终售后服务的全套技术能力,并研制了抗风沙、抗台风、抗盐雾、抗低温等机型。从2006年开始,东汽已投入近20亿元,并且现在每年营业收入的3%都将会用到新机型、新技术的研发、试验平台的建设、科研服务队伍的培养上来。

  中国能源报:最后,请您谈谈对于未来风电产业的发展有何预期?

  任家福:今后每年我国平均还会有1500万千瓦的新增装机,风电的市场将会是十分平稳的,但竞争的加剧,产业的调整,风机企业的发展将会是艰难的。

鉴衡认证助中国风机企业出海
资讯
向文波回应三一在美风电案
速度与质量的变奏曲(风机企业谈发展系列报道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