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仰韶遗址到二里头遗址,从河洛大地到殷商遗迹,作为文旅资源大省的河南诞生了许多精彩的故事。
9月16—18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人民日报社、国家文物局、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3世界大河文明论坛(中国·郑州)”顺利举办,以大河的名义共话人类文明。
搭建文明对话平台
发布 《郑州宣言》
河流是文明的摇篮。
黄河—长江流域、印度河流域、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分别孕育了中华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每一种文明在其发展过程中都留下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丰富了人类文明百花园。
中央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胡和平在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在郑州举办2023世界大河文明论坛,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是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也是大力推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重要成果。
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致辞表示,河南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加强同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共同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历史上,大江大河是人们迁徙、贸易、交流的重要通道。当今时代,人类文明进入了河、海交融交汇的发展关键期。中国搭建的一系列文明对话平台,已经为文明交流互鉴走深走实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方江山说,“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世界大河文明论坛必将成为世界不同文明之间开放、平等交流和对话的重要平台,不断促进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解冰重点介绍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近年来文物部门大力开展文化遗产交流合作,与数十个国家签署了文化遗产合作协议,开展历史古迹保护修复项目、联合考古合作,推进跨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立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进一步丰富了底蕴内涵,擦亮了时代价值,为世界文明多样性和传承创新注入了强劲动力。
来自世界各地的30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河南郑州,围绕“文明交流互鉴·发展共创未来”主题深入交流,并发布了《世界大河文明论坛·郑州宣言》(以下简称 《郑州宣言》)。
《郑州宣言》 宣告大河孕育了世界主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具象化;大河流域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基因。
《郑州宣言》 倡议:尊重各大河流域的文明特性,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好大河流域的文化遗产;加强对包括大河文明在内的世界文明的研究;加强对文明的传承和弘扬;保护大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实现文明和生态和谐共生;发挥古代文明的时代价值,促进人类社会现代文明发展;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实现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
专家学者以“河”为纽带碰撞智慧,寻找共同关切
“论坛意义重大,它向世界展示了大河文明,展现河流对经济、文化、旅游等产生的巨大影响,让世界各地的人们聚在一起交流思想,思考如何携手合作,共创美好未来。”乌干达驻华大使奥利弗·沃内卡如是表示。
位于非洲东部的乌干达,是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的发源地。这一次,奥利弗·沃内卡专程来到黄河之畔参加2023世界大河文明论坛,黄河厚重的历史文化令她印象深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黄河文化是中国文明历史主根主脉,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从史前发展到各个王朝的更迭,绝大部分都是以黄河流域为舞台。我们的农业起源、政治制度、思想信仰也都是在黄河流域形成的。
“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大国文明相比具备三大特征,连绵不断、兼收并蓄、多元一体。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虽历尽艰辛磨难,但政治发展脉络清晰可循,文明传统历久弥新,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自夏、商、周以下至清朝,政治实体衔接有序,均未因外力打击而中断;在兼容并蓄方面,中华文明吸收了很多外来文明,譬如我们的祖先在距今5000年左右时已经掌握了用千度以上高温烧制陶器的技术,当冶金术从西亚传入黄河中游地区,人们开始用陶范制作青铜器,诞生了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青铜文明,这是一个吸收再创新的过程,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点。”王巍表示。
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克里斯多夫·埃凡斯接受 《中国经济周刊》 等媒体专访时表示,世界各个地方的考古学文化发现,很多早期文明都孕育在河流、河岸周边,譬如黄河流域文明,其发生伴随着农业的产生与发展,促进了人类定居、人口的增长。
在印度德干学院原副校长、教授瓦桑特·辛德看来,河流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自然资源,为文明的孕育提供了基础。
“过去10年,考古学在印度取得快速发展,考古的重要性得到广泛认同。考古不仅是考古学家对遗址的发掘、记录、研究工作,还依赖政府的政策制定、人民的互动参与等。我希望进一步加强对考古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带动旅游业等相关产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瓦桑特·辛德表示。
国际哲学院院士、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哲学系教授赫尔塔·纳格尔-多斯卡尔表示,东西方文化都基于各自的传统而产生,“通常人们会用‘脸谱化’来理解东西方,但实际上通过对话便会发现,其中有许多共同之处。论坛为我们提供了交流与对话的平台,让我们一起探讨对现代世界的共同关切。”赫尔塔·纳格尔-多斯卡尔说。
深圳大学哲学系教授、国学院院长景海峰对 《中国经济周刊》 表示,良好的国际关系离不开各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而对各自文明特点、贡献等的阐发是相互理解的基础。全球化时代,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是大势所趋,文明对话是文化创新的基础。不同文明、各种文化背景的学者汇聚到一起相互交流彼此理解,可以为文明的交融提供有益借鉴。
沉浸式感受黄河文化魅力,让更多人走进河南、了解河南
“哇,就是在这里!” 来自新西兰KordiaTV特约记者柯鲁瀚非常激动。
他很早就在图片上看过甲骨文,但是在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第一次亲眼看见如此珍贵的文物还是很震惊。
黄土之下,有商之城。
郑州之所以入列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不仅仅是因为在它车水马龙的地表之下,掩埋着一座3600多年前的规模宏大、布局严整的商代早期都城遗址,更是只有到了这里才能“零距离”感受黄河文化内涵与中国历史根脉。
2023世界大河文明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办主论坛、4个分论坛、圆桌会议、考察体验、黄河文化月、中外媒体黄河行等多项活动,多角度展示黄河流域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保护成果、中华文明探源重要成果、世界大河流域文明研究成果等,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俄罗斯巴什基尔电视台记者马琳参观以后觉得非常惊喜,“中国古人很有智慧,这里展示的商代排水系统让今天的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些文物每一个都是有故事的”。
中国网西班牙语频道记者潘阿里来到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他特意在先圣殿面对孔子塑像行了一个标准的拜师礼。潘阿里说:“孔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向孔子行拜师礼,表达我对中国文化的崇敬。”
韩国记者金恩智表示,自己特别喜欢少林寺,来之前很期待。欣赏了精彩的少林武术表演后,那种奋不顾身的武术精神更加让他震撼。
巩义北宋皇陵、石窟寺、杜甫诞生窑……正如英国记者路易斯·泰勒所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两岸孕育了璀璨的中华文明。沉浸式感受黄河文化魅力,让人们对于这条河流更加充满敬畏之情。我建议继续加强环保和治理,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回去之后我会讲好黄河故事,让更多的人走进河南、了解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