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创业服务生态体系

文 北京中关村协同创新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孙次锁 《 中国经济周刊 》(

    创新创业升级迫在眉睫,旧的创业模式已经很难再造就出高增长的企业,更多的投资机构将科技投资作为主要方向。地方政府也迫切需要新的增量来盘活地方经济存量,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之一。

    各地进行产业创新,比如设立各种形式的产业引导基金、产业直投基金,加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政策,主要目的也是通过引入更多的创新要素和资源,帮助区域经济增加活力,引入创新发展理念和培育创新动能。而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根据不同地方区域的资源禀赋、发展特点、产业优势和区位条件来制定发展规划、选择实施路径,遵循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链条中产业链、服务链、技术链、资本链和空间链的内在联系和客观发展规律,优化产业组织方式、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经济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创业方法论,但由于发展时间相对较短,高精尖产业相比于发达国家实力较弱,产业价值链体系不均衡、高端化不够。为解决这些问题,还需坚持创新是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强创新链条的布局、增强创新系统的有效性。

    要充分认识一些地方产业和创新主体在整个创新链中存在的问题:创新创业视野较窄、相对封闭,创新认知、体验、洞察不够,创新创业资源、要素缺失,高质量的创新创业主体较少,创新生态不完善,产业价值链被低端锁定,新业态、新经济供给不足,经济发展方式滞后,综合经济实力偏弱。

    创新的应用场景——产业链

    如何通过科技创新促进产业链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发挥产业的组织能力,切实做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无论是人才、技术还是商业模式,最终的落地点都是产业。产业链是创新的基础,也是创新创业最好的应用场景。从产业链的需求入手,剖析产业发展痛点,结合新技术、新的企业组织形式、新的商业模式,帮助产业升级。

    产业创新是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1.融通融合,其中包含众创、众包、众筹、众扶;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军转民、民参军,军民融合;跨边、跨界、跨区域、跨国的融合;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通发展;时间与空间、线上与线下、体验与交易的融合。

    2.链接聚合,其中包含多要素集聚、多组织链接、多资源共享、多主体互动和多服务集成。

    3.产业形态的升维——产业共同体。产业的最初形态是传统产业集聚,即在科技园区或工业园区形成企业集聚,空间内企业各自发展,相互独立。具体表现为地理经济,企业在自我封闭的情况下独自发展,不存在产业链上的互补链接。通过一段时间发展后,产业形态由不同企业聚集变为由大企业为中心、上下游企业关联的产业集群。

    而通过产业创新形成的产业共同体,是一种去中心化的产业创新平台,以共创、相互赋能、共享的合作模式来发挥企业在产业中的作用。产业在地理空间和网络空间进行叠加,各类企业平等共享发展。产业创新平台的特点是一种以需求导向、反向供应链的产业组织方式,更多地注重数据驱动、实时链接、智能配对和利益共享。

    创新的陪伴——服务链

    对于政府来说,最重要的是科技创新服务能力,为不同的创新创业主体匹配更加有针对性的服务内容,包含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保障、创新创业的环境、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同时,政府应加大力度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例如引入科技成果转化机构、技术转移机构、众创空间等科技服务载体,引入法律、财务、知识产权等中介机构,完善科技服务链条。政府还应加快科技金融体系的建立,增强股权和债权服务的联动,丰富不同种类的金融机构,针对创业企业的不同阶段提供不同的且更具专业化、市场化的金融产品。

    除此之外,政府需帮助企业整合、利用、共享创新资源:借用创新能力——由政府主导加强与中关村等创新高地的链接,促进产学研和技术转移;引入创新能力——通过不同方式,例如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引入新的创新创业模式,从而开发利用新业态、新经济场景;融入创新能力——充分利用现有的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传统产业是区域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产业创新的基础,为数字经济等新经济的引入提供应用场景;提升创新能力——坚持创新是产业发展第一动力,强调人才是创新第一资源,有效利用智库,搭建创新交流平台,利用好人才资源,发挥优势和特色,用增量盘活存量。

    创新的源头——技术链

    创新创业进入下半场,不仅要做好商业模式创新,更要加强科技创新、硬科技创业等创新创业方式。追溯到源头,就是对新技术的高要求,对新研发的高要求,对新型研发机构的高要求。制度设计要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企业采用新机制、搭建新载体、采用新模式,横纵结合(产学研深度融合)、资本支撑(税收政策、政府引导作用)、嵌入产业(市场需求导向),支持企业面向前沿技术开发,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成为创新共同体。

    要想发挥科学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优势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科技研发的需求不是从产业端提出,最终的落脚点和应用场景脱离企业实际要解决的问题;科技成果的所有权制度还需解放思想,尤其是职务发明成果转移转化中的所有权问题需要有长期持续激励机制;科技创新企业的发起设立是创业团队在有一定的科学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开始的,这也意味着这些技术已经经过了很多年的积累和发展,是已掌握核心技术的“延长线”,具备很高的技术门槛,这是科技企业的立司之本。

    对只停留在应用层面创新的公司来说,未来的厮杀会越来越惨烈,因为门槛低,新进入者会增加很多,竞争同质化严重。无论处于哪个细分领域,竞争都会越来越趋向底层技术。在底层,技术门槛就是创业者的护城河。真正有核心技术的公司会具备更高的竞争力、拥有更高的投资价值,也会越来越受到资本的追逐和政府的支持。单一学科的科技创新必定具有先天性的不足,所以应大力推进以跨学科的科技创新推动的创新创业,比如IT+机械、生物+化学等。

    创新的推力——资本链

    2015—2018年,受到前期投资成功案例的鼓舞,以及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完善,不论是投资机构数量还是整体投资规模都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市场活跃度明显提升,行业内部竞争加剧。

    金融资本助推产业升级,最重要的不是资本的规模,而是用投资的逻辑做科技产业、做科技创新,充分发挥资本和风险投资的价值发现、资源整合、优化机制和市场拓展及保持持续研发投入等作用。

    从资本和风险投资的角度促进产业创新,即如何有效地将早期风险投资基金和地方产业引导基金相结合、相辅相成,从而做到高效、低成本、低风险地利用科技金融的优势来帮助企业在产业发展中孵化和加速成长。

    一方面,应发挥市场化投资机构的投后服务能力,即投资赋能机制,帮助企业提升在基金平台(母基金或投资机构辐射范围)的资源整合能力,帮助企业解决创业阶段面对的产品研发、市场推广、产业规模化和人才招聘等问题;另一方面,发挥地方政府在产业上的资源整合优势,帮助其优化供应链关系,链接上下游企业等。

    产业创新不只是企业之间、产业内部的链接合作,也是投资机构之间的互相补足。在帮助早期风险投资机构降低投资风险,提升投资价值的同时,也帮助地方的产业基金寻找优秀投资标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投资风险。

    对于面向C端用户的企业来说,帮助企业提升用户体验,创造用户体验场景是招商引资的关键;对于高科技企业/技术研发型企业来说,帮助企业的技术寻求应用场景是招商引资的关键;对于成熟企业/快速发展企业来说,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是招商引资的关键;对于吸引产业来说,帮助企业搭建产业平台是招商引资的关键。

    创新的载体——空间链

    创新创业需要有载体的支撑,需要有资源的整合。以往对空间的定义相对狭义,只是局限于物理空间。随着创新创业模式的不断发展和对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物理的空间已经不能满足创业者的需求,科技服务从业人员也需要跳出物理空间的束缚,用抽象的视野看待创新的载体空间,用服务的意识、产业的观念和市场化的运营机制来合理利用空间。这其中,就是创新创业企业孵化模式的转变。

    我们可以将以科技转化为传统孵化的正向孵化模式,转向由市场需求和问题为导向的反向孵化模式。除基础理论科技研发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课题研究及科研方向应与市场化需求相结合,将高校科研院所的研发资源与地方实体经济企业的发展需求相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节约研发成本,提升研发效率,切实做到产学研协同发展。

    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历程不同于互联网企业,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中任意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造成创业失败。从预研、样机、中试到小批量,在投产前就需要经历这些充满变数的过程。即使最终做出产品,也会存在销售、库存、回款、售后服务、供应链等诸多问题。通过联合外部资源创业会帮助整合外部资源,最大程度地将这些变量从不确定性变为确定性,提高创业的效率和成功率。

    中国的二三线城市已经拥有了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从产业为切入点进行企业孵化,以产业投资的方式来赋能企业,发挥产业的上下游协同效应,缩短供应链(利用SaaS系统和快速物流),优化产业效率,为小企业挣钱的同时给大企业省钱,充分做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除此之外,要发挥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园区的多方面立体化的联动,在企业成长的全周期提供空间链的服务,不仅满足企业对物理空间的需求,也要帮助企业在发展空间中提供资源整合等全方面服务,打造新时期的创新创业空间服务链条。

    责编:周琦 

坚持高质量的金融之路
重视发展平台型总部经济
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创业服务生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