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全国股转公司副总隋强:新三板年底挂牌4000家 融资额直逼千亿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刘永刚| 北京报道 《 中国经济周刊 》(

    问:企业上新三板比上创业板更容易吗?

    隋强:是。

    问:什么人都可以投资新三板吗?

    隋强:不是。

    问:新三板的投资风险比主板和创业板高吗?

    隋强:一定意义上是。

    问:企业在新三板融资能力快赶上创业板的融资能力了吗?

    隋强:让企业来检验吧。

    这是6月30日,央视《对话》栏目录制现场的一幕,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全国股转公司”)副总经理隋强面对主持人的问题,迅速给出了答案。彼时,北京33摄氏度的气温,热浪直扑,这种热度,就像现在的新三板市场。

    究竟有多火?

    ——隋强:年底有望挂牌4000家 

    隋强不仅是全国股转公司的副总经理,还是该公司的新闻发言人。这天,他给市场带来最新的数据。他说,2013年年底新三板挂牌企业只有356家,2014年是1572家,当年增加了1216家,截至2015年6月29日,新三板挂牌家数为2637家,仅上半年就增加1065家,已接近去年全年的总量。

    “目前我们在审企业有900家,据不全面统计,已和券商签约,有意向登陆新三板的公司接近4000家,我个人预计到今年年底,新三板的挂牌公司有望达到4000家。”隋强表示。据初步统计,目前挂牌新三板的公司主体为成长型、创业型、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平均的设立时间不到10年,平均的股份制改造时间不到两年。

    隋强坦言,市场范围、服务范围扩大到全国以来,挂牌公司已由原来4个国家级高新区拓展到了全国31个省份,包括70多个国家级高新区,其中中小微企业占比95%以上,科技型企业占比77%,除东部地区外,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民族地区、东北地区的挂牌数量也快速增长。

    不仅是企业挂牌的热情,投资者也在不断进场。隋强表示,截止到6月29日,新三板的投资者账户超过15万户,而2014年年末的数据仅为4800户。今年交易数据显示,机构投资者账户持股占全市场的42%,发生交易金额的占全市场的25%,新三板已表现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特征。

    隋强说:“我特别要说的是,今年以来,有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私募基金积极发行,专门投资新三板的各类理财产品,目前这类产品账户数量为859户,而2014年只有21户,增长十分迅速。”

    新三板的核心功能是融资,对于外界关注的新三板交易量的情况,隋强坦言,2013年新三板市场的融资额度是10亿元,而2014年是130亿元,今年上半年已经超过300亿元。此外,目前已经披露发行预案的拟融资的额度是610亿元,换句话说,新三板全年直接融资额度过千亿十分值得期待。

    隋强表示:“在这些发行融资的过程中,我们能看出目前新三板挂牌公司的特性,统计发现,挂牌公司每次平均发行的额度是4000多万元,单笔融资额度很小,但是发行的方式十分灵活,可以进行多次发行,发行量最多的挂牌公司是楼兰股份,今年共计发行6次,融资金额最大的有74亿元,最小的有3.5万元。挂牌公司已经初步体现出了小额、多元、灵活的特征。”

    从融资企业的行业分布来看,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备受青睐,市场认可度比较高,合计占比90%,其中行业集中于战略新兴产业,那么从参与发行的主体来看,外部投资人积极参与市场发行,超过50%的发行有私募投资机构参与。

    如何造富

    ——一家“三少公司”的挂牌典型

    就在隋强讲述新三板的火热程度时,台下的聂李亚听得很投入。

    聂李亚是新三板挂牌公司——诺思兰德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诺思兰德”)副总经理。“我们公司的产品现在还处在研发阶段,所以没有产品销售。”聂李亚的介绍立刻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一家没有产品、没有销售的公司是如何在新三板挂牌的呢?

    2008年4月,中关村生物医药园一楼会议室迎来了北京市科委一行人,他们此行的目的是宣讲新三板。当时新三板设立不到两年,仅27家公司挂牌,没有一家来自中关村生物医药园。

    聂李亚是当天台下的听众之一。在此之前,他连“新三板”这个词都没有听说过。上市当然是目标,何况当时领导们还私下承诺,上了新三板以后转到其他板块上市有绿色通道。诺思兰德决定试一试,反正公司已经达到500万净资产的基本要求。

    北京市科委很快就安排第一批券商到访诺思兰德,看完之后券商们都走了,没人愿意接活。原因是公司小,项目不成熟。2007年诺思兰德的净利润为194.6万元,但收入来自技术转让,没有持续稳定的现金流,券商认为这是个风险活。毕竟,当时的新三板公司年收入基本都上千万。

    好在北京市科委很快安排了第二批券商,这次齐鲁证券留了下来,还给人员少、收入少、注册资金少的诺思兰德取了一个形象的名字:“三少公司”。

    但是这么小的企业能上新三板吗?在这之前并没有先例。在企业和齐鲁证券一起打鼓的时候,证券业协会内部也出现了争议。不过支持者认为,新三板就应该鼓励这样的企业发展。2008年年底,各方反馈来的消息才让聂李亚放下心来,上市应该有戏了。

    2009年2月18日,这个成立8年,没有销售收入的小公司登陆新三板,这成为诺思兰德发展历程中的一个转折。“上了新三板,企业的知名度一下扩大了。与此同时,我们也开始了规范运作,在网上你可以看到我公司每个月、每个季度,干了什么,我们钱花到哪儿去了。”在新三板上初露锋芒后,众多投资机构主动找上门“送钱”。

    到现在,诺思兰德这家“三少公司”已经在新三板成功融到上亿的资金。

    齐鲁证券场外市场业务部总经理王磊是当时和诺思兰德“谈判”的代表之一,“当时企业确实很困难,但我们也同时看到了他们做生物制药方面的技术非常具有前瞻性。”王磊坦言,“诺思兰德的上市开创了新三板的先河,也是齐鲁证券在新三板上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

    对话隋强:

    “新三板要不要亏损企业,当时争论很大”

    《中国经济周刊》:从一开始的“垃圾箱”到现在的“香饽饽”,新三板当初在制度设计的时候为何能容忍把亏损企业放进去?

    隋强:说实话,当时在制度构建过程中确实面临很多的挑战和不同的声音。举一个简单例子,当时就能不能让亏损企业进来,内部争论很多。为什么有争论?以往看待一个企业能否上市,能否融资,关键看历史,不大看未来,不大看成长性。换句话说,市场喜欢给成熟的企业定价,不喜欢给看不清看不懂的企业定价。后来,我们想一定要把主营业务突出,把具备持续盈利能力这条去掉,换成了业务明确,具备持续经营能力。

    再比如说那些所谓的“三无”公司、轻资产公司能不能上新三板,是不是有资产的规模要求,总股本的要求,后来想,我们就是为中小微企业服务的,为什么一定要设置条条框框?

    我当时记得特别清楚,当时筹建新三板的时候,第一站去的就是诺思兰德,当时企业方说很多人看好他们,唯独资本市场不看好。当时我们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对企业认知的传统模式调整过来。

    《中国经济周刊》:在你看来,是不是这些企业登陆上新三板之后就可以万事大吉了?

    隋强:这可真不一定。如果说把企业登陆新三板当成高考的话,它拿到录取通知书仅仅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小企业发展后续运作空间还很大。因此登录新三板以后,我个人认为,有几个问题必须解决。

    第一企业规范问题,只有一个规范企业才能获得投资人持续投资的热情。第二是信息披露问题。企业小,往往公司治理不规范,信息披露不是很充分,财务不透明,这是一个共性问题,但是对投资人而言,对企业投资价值判断核心在于企业的信息披露,只有本着对投资人负责任的精神,规范完善及时准确进行披露,这才能赢得投资人的信心。第三是做好后续的资本运营。新三板只是一个平台,平台上有很多工具可以为你所用。但是能不能用好这些工具,关键取决于企业自身。最后也很重要,就是选好合作伙伴,跟中介机构共同成长。我现在观察到一个现象,我们企业挂牌之后,估值提升了,市场也很活跃,大家关注度也高了,以后企业跟中介之间这种磕磕碰碰的事就出来了。企业跟中介机构还是要把这种利益机制、共同成长机制、利益合作关系维护好。

    《中国经济周刊》:在新三板市场上,经常可以看到某一只股票股价一天之间大幅波动?另外,现在挂牌公司的数量增加飞快,会不会真的把一些不具成长性的公司带进来?

    隋强:我们市场目前实行两种交易制度,有一种是协议交易,协议交易实际上是从中关村试点期间引入到目前的市场来的,严格意义来讲协议交易不是一个公开市场的交易方式,还具有一种很强的私募转让性质。这种方式带来的效果就是价格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总之这种过山车影响了市场,这个我们已经关注到了。所以我们下一步正在研究,这个工作我正在带队研究。

    目前市场比较关心会不会出现萝卜不洗泥,挂牌公司质量得不到保障的问题。首先,新三板设立之初,坚持了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市场主体,所以这个市场一定是一个高风险的投资市场。因此,新三板如何确保挂牌公司质量,如何有效地进行投资权益保护,一定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们坚持两条:第一,市场的严格管理。我们一直倡导市场要投资责任自负,然后让有能力的人买合适的产品,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人。所以新三板现在投资者的门槛是比较高的,因此在参与新三板市场投资的过程当中,一直倡导大家审慎理性地投资,那些不看基本面,听消息就去投资的人,我觉得在任何一个市场都要坚决避免。    

    第二,作为监管层、股转公司,还有券商等主体,我们把对企业价值的选择权交给了市场。交给了市场是不是就不管了?当然不是。我们对证券机构的执业、准入、质量具有严格的评价体系。

全国股转公司副总隋强:新三板年底挂牌4000家 融资额直逼千亿
A股IPO半年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