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应尽快解决中国农业的两大软肋

钮文新 《 中国经济周刊 》(

    中央一号文件的引言部分,指出了未来中国农业面临的一些重大的趋势性问题。其中,我认为最值得重视的有两个方面:其一,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快速攀升,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如何在“双重挤压”下创新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提高农业竞争力,是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考验;其二,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开发过度、污染加重,如何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必须应对的一个重大挑战。

    这一个重大考验、一个重大挑战,恰如其分地指出了中国农业的“两大软肋”,而且都是致命的弱点。

    先来看看农业成本问题。中国的粮食生产并未摆脱短缺。据统计,中国现在每年进口农作物8000万吨,其中,四分之三是大豆。之所以进口如此巨量的大豆,这绝不只是缺口问题,关键在于价格。作为低产作物(每年一季),大豆在中国的种植成本太高。试想,如果我们任由所有大宗农产品成本长期居高不下,市价长期高于国际市场,那结果可能是中国农业的全军覆没,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全面爆发。

    还有就是“农业资源短缺,开发过度、污染加重”。就算我们可以做到粮食的自给自足,但如果粮食都是被污染的,那不仅仅是老百姓的健康问题,它同样预示着中国粮食市场一定会被“无污染”或“少污染”的外国粮食抢走,同样是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中国在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这是一个基本事实。所以,中国耕地根本就不存在“休耕”一说,必须依靠大量的化肥催长,一年两季、三季地生长作物才可以供应中国人吃饭。可问题是,土地经得起这样的过度使用吗?在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它们用政府补贴强行要求农民“休耕土地”,每年都有2%到10%的土地处于休息的状态。

    2025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4亿的峰值,土地和粮食的问题将更加突出。就算中国人口峰值过后会减少,但全球人口的上涨,也会和中国争夺粮食供给。这些都是摆在中国面前的农业大难题。

    有学者研究认为,中国粮食生产尚有15%的增长空间。这个增长勉强可以保持中国粮食供给的“紧平衡”。但我认为,这只是一个假设。只要上述“两大软肋”解决不好,那境外粮食对中国市场的冲击将不可避免。而一旦形成冲击,不用说增量,存量生产是否保得住都要画上大大的问号。

    所以我认为,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水与土地的治污问题应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且刻不容缓。目前,中央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一靠加速改革,二靠科学技术。我认为,其中,非常重要的是科学技术,它必须实现效率的提高,且这一提高的幅度还要远远大过成本的提高幅度。同时,还要把原本不能种植粮食的盐碱地、山地等都变成耕地。当然,前提是不破坏生态。

    中国农业的任务过重,而现在治理的难度也非常大。千万要当心一个问题,当我们的科学技术还没有那么高的效率,还不足以覆盖成本的时候,我们的农业已经被市场冲垮,这恐怕是我们目前最需要防范的危险。

    (作者系CCTV证券资讯频道总编辑)

应尽快解决中国农业的两大软肋
背负“信任赤字”,奥巴马向网络攻击宣战